李基初[公元1914年-1940年]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李基初,又名人山,1914年10月生于湖南省湘阴县金田乡贺家湾(今属双峰县)。他5岁便放牛、拾柴,7岁入塾读书。1929年,他15岁时才进了湘乡县双峰高小;1931年,又升入湘乡中学。他善学能文,常向报馆投稿。中学毕业后,李基初已无力再升学,便回乡先后在罗汉堂学校和梓门吴祠南雅学校教书。在几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关心国事,注视时局,痛恨国民党的治国无能,向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他除了经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渴望自己有一天能投身到这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在教书生涯中,李基初关心国事,注视时局,他痛恨国民党的治国无能,心中逐渐向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他不仅经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渴望自己有一天能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1935年,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深深激励着李基初的爱国之心。他忧心如焚,密切关注着全国局势的发展。他将报纸杂志中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材料收集起来,组织学生阅读,还经常向学生讲述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抗战的悲壮事迹,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将来好上战场杀敌,并带领学生从事抗日救亡的社会宣传。 为了能够到前线去杀敌,李基初报名参加了永丰社训队的军事训练,努力学习射击、刺杀本领和军事知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基初更加坚定了上前线杀敌的决心。9月10日,他给父母写了一封洋洋三千余言的长信,表达自己去前线的决心。他在信中陈诉了家与国、忠与孝的正确关系,劝父母除去姑息之爱,不要顾虑自己的死亡,还提出如果自己死在战场上,希望父母能把弟弟送到前線来。他写道:“自己是国民的一份子,当然就负有保卫这个国家的责任。如果我和全国人民都奋起杀敌,何患日寇不能歼灭,失土不能收复呢?”。9月14日,李基初还给班上的学生做了一次告别讲话,勉励学生要爱国,努力读书求得救国的知识。 然而,正当李基初准备启程前往前线时,家里遭遇变故,他不得不推迟行期。此后半年多时间,他在家乡仍然积极从事群众宣传活动和募捐支援前线的工作。他常常独自提着一面铜锣,走村串巷,鸣锣聚众,大声宣讲抗日救亡的道理和方法,动员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1938年春,李基初结识了搬迁来金田乡镇璜壁堂的国立东北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祖汉及进步师生。这年6月,他告别父母、妻子,同刘祖汉一起乘车北上,直奔陕北延安。到达陕北后,李基初考入陕北公学栒邑分校,编在三十四队学习,不久后转入陕北公学高级班继续学习。1939年初,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天,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分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年培训中心、延安工人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前线,到晋察冀边区去办学。7月9日,李基初同各校师生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12月,他随校从延安出发,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挺进到晋察冀边区的阜平,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学习和战斗中。学习结束后,李基初留校担任军事教官。 1940年,李基初被调到河北省涞源县政府任教育科长。涞源地处沦陷区,工作环境十分危险艰苦,但他毫不畏惧,应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革命团结的“三大法宝”,深入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经常给日本侵略者以打击。百团大战开始后,为了配合晋察冀军区对涞源日寇的进攻,他带领游击队配合作战,并组织群众从事抢救伤员、运送弹药等工作。 百团大战胜利后,李基初被调去华中根据地工作。然而,在南下途中,当他与数十名干部战士行至山东境内通过封锁线时,被日寇发觉并包围。他们仓促应战,由于敌众我寡,除一小部分人突围外,李基初同其他大部分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李基初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