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公元1931年-1952年,冰窟里勇救朝鲜儿童]+像 湖南娄底市新化县人物 国际主义战士,抗美援朝烈士,最美奋斗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文书 罗盛教(1931年4月22日-1952年1月2日),男,原名罗雨成,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文书。 1949年,湘西沅陵解放,罗盛教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因文化程度低,他刻苦学习。1950年,罗盛教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在四十七军文书训练班学习,后任直属侦察连文书;同年,他参与湘西武陵山地区剿匪战斗。1951年,罗盛教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7月,罗盛教所在部队活动于临津江以东。一次,敌机轰炸驻地,他留守时冲进火场,救出安大娘及其孙子,自己受伤。1952年,在部队驻地附近,少年崔莹跌入冰窟。正在练习的罗盛教听到呼救后,跳入冰窟施救,反复尝试将少年推出冰面。最终,他用尽力气将崔莹顶出冰面,自己却因体力耗尽而牺牲。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授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2009年9月10日,罗盛教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4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四教乡下庙村桐子冲(今圳上镇桐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下是他详细的生平介绍: ### 苦难童年与求学经历 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只念了一年半就因家贫辍学。为了生计,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时,他又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5年冬,罗盛教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 参军入伍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湘西重镇沅陵解放。这年11月,年仅18岁的罗盛教抱着保家卫国的赤热之心,邀集几位同学步行来到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并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罗盛教听起课来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但他勤奋刻苦,每次下课后,都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对照,查缺补漏,然后工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跳进河里,最终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 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毕业,分配在四十七军文书训练班学习,学习期满后,派在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随后,他随部投入湘西武陵山地区的剿匪战斗,被分配到湖南省沅陵县乌宿区及毗邻的古丈县,参加四十七军司令部直属侦察队剿匪。 ###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前线,罗盛教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而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也使他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虽被指导员劝说,但他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 英勇献身 1952年1月2日,新年伊始,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罗盛教一大早来到附近的冰河边,准备练习投弹。这时,河面上突然传来几位朝鲜少年急促的哭喊声。原来,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时,一个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米多深的冰窟。 罗盛教听不懂朝鲜语,但看到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时,立即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出事地点,一边脱下棉衣,全身脱得只剩下一身单衣,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 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罗盛教沉着冷静,很快摸索到了落水的崔莹,并成功将他托出了水面。可是,由于冰窟窿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崔莹的体重,两人马上又跌落到水中。 他两次把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窿周围冰层破裂,又跌入水中。几经周折,罗盛教的体力已消耗殆尽,身上的血液快冻结了,全身发紫,面色苍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顽强地再一次潜到水底,再一次找到孩子,用尽最后的气力,双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了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将崔莹抢救上岸。但是罗盛教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1岁。 ### 缅怀与荣誉 罗盛教牺牲后,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他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为了纪念罗盛教和他勇救落水儿童的善举,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授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他又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罗盛教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不仅在中国广为传颂,也在朝鲜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