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周文

著名作家

周文

周文[公元1907年-1952年,著名作家] 四川雅安市荥经县人物
周文,原名何稻玉,笔名:何谷天、谷天、周文等。四川荥经人。幼年贫苦,16岁便在西康军阀部队当文书。1932年参加革命,在安徽安庆任左翼文化总同盟安徽分会组织部长。办《安庆晚报》副刊,开始发表文章。后到上海加入“左联”,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党团成员,并从事创作。曾将苏联著名小说《毁灭》《铁流》改编成通俗本,得到鲁迅的赞许。
周文:从荥经走出的左翼文学旗手

一、川西山城的少年岁月(1907-1924)
1907年农历五月,周文出生于四川荥经县严道镇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本名何开荣,后改名何稻玉。荥经地处川西南边陲,大相岭纵贯全境,青衣江支流经城而过,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既孕育了古朴的巴蜀文明,也因交通闭塞保留着浓厚的封建遗风。周家曾是当地望族,祖父何星武曾任清廷幕僚,父亲何伯达虽考取秀才,却因吸食鸦片导致家道中落,母亲高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成为周文童年启蒙的重要引路人。

幼年的周文在母亲教导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1913年进入县城私塾,师从宿儒黄体诚。黄体诚思想开明,不仅教授经史子集,还常向学生讲述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近代往事,埋下了周文早期的民族意识种子。1917年,周文转入县立高等小学,恰逢新文化运动思潮传入川西,他在表哥引导下接触到《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对鲁迅、陈独秀的文章产生强烈共鸣。彼时荥经城内烟馆林立、土匪横行,少年周文常目睹衙役欺压百姓、地主盘剥佃农的场景,这些现实刺痛与书本启蒙交织,形成了他早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意识。

1921年,周文高小毕业,因家境贫寒未能继续升学,被父亲送到县城“义生恒”商号当学徒。商号老板刻薄寡恩,每日让他从事杂役,晚间还需抄写账本。这段“站柜台”的经历,成为他观察底层社会的鲜活课堂——他见过破产农民当街变卖子女,见过袍哥大爷在茶馆里调解纠纷,也见过私塾先生为几斗米向地主折腰。工余时间,他躲在柴房里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尤其对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心向往之,常以“石秀”自比,在账本空白处写下“打倒土豪劣绅”的字迹。1924年,因不堪忍受商号剥削,周文在一个雨夜逃离荥经,前往雅安投奔在川军中任文书的堂兄,由此开启了漂泊生涯。


二、戎马与笔耕的早期探索(1925-1932)
在雅安川军司令部,周文担任书记员,负责誊写公文。当时川系军阀刘湘、刘文辉正进行“二刘大战”,雅安作为前线补给站,常有伤兵抬运入城,街头巷尾充斥着拉夫、征粮的混乱景象。周文目睹军队内部的腐败——军官克扣军饷、吸食鸦片,士兵则衣不蔽体、形同土匪,这与他想象中“革命军队”的形象相去甚远。1926年,受北伐战争影响,川军中部分进步军官秘密组织“革新社”,周文经人介绍加入,开始阅读《共产主义ABC》《唯物史观浅说》等革命书籍,并尝试用“何稻玉”的笔名在雅安《民报》发表短文,抨击军阀混战。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四川军阀开始清剿进步力量,“革新社”被取缔,周文被迫逃离雅安,经康定、泸定辗转至成都。在成都,他考入刘文辉创办的“国民革命军第24军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实际是培养左翼青年的基地,校内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周文在此系统学习军事知识,同时接触到蒋光慈、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开始萌生文学创作的念头。1928年,他因参与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为谋生计,先后在成都、重庆等地担任中小学教师、报社校对,期间结识了左翼作家杨伯恺、车耀先,逐渐明确了文学为革命服务的方向。

1930年,周文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受党组织派遣前往上海。初到上海的他身无分文,栖身于法租界一家小客栈,白天在码头做搬运工,晚间则到夜校学习。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虹口公园遇到“左联”成员楼适夷,经其推荐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左联”,周文结识了鲁迅、茅盾、冯雪峰等文学巨匠,鲁迅的杂文风格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深深影响了他。他开始以“周文”为笔名创作小说,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意,第一篇作品《雪地》描写川康边境背夫的苦难生活,投给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鲁迅亲自修改并撰写按语,称赞其“写出了被压迫者的血泪”。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周文主动报名参加上海民众抗日义勇军,在吴淞前线担任战地记者。他冒着炮火采访十九路军士兵,写下《吴淞的一日》《火线通讯》等纪实文章,发表在《申报》副刊。这些文字以粗粝的质感记录了日军轰炸的惨状与中国士兵的英勇,其中“战壕里的泥土混着血和弹片,伤兵咬着牙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鬼子赶下海’”的描写,成为淞沪抗战的珍贵史料。战争结束后,周文因过度劳累患上肺病,在“左联”安排下到杭州疗养,期间完成短篇小说集《爱》的创作,该书以细腻笔触刻画了底层女性在封建压迫下的挣扎。


三、左翼文学的实践与开拓(1933-1940)
1933年,周文回到上海,担任“左联”组织部长,负责联络基层作家与发展新成员。当时国民党对左翼文化实行“文化围剿”,进步刊物屡遭查封,周文常常化名在小茶馆与作家接头,传递油印的《左联消息》。他发起“工农兵通讯运动”,鼓励工人、店员、学徒撰写生活经历,亲自修改稿件并推荐发表,培养了草明、艾芜等一批工人作家。1934年,他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文学丛报》,该刊物以“发表大众文艺,培养新生力量”为宗旨,刊登了姚雪垠、周立波的早期作品,成为上海左翼文学的重要阵地。

这一时期,周文的创作进入高峰期。1935年,他发表中篇小说《雪地》(与早期短篇同名扩写),以川康“背夫”群体为原型,描写他们在雪山峡谷中运输鸦片的悲惨遭遇,书中“背夫们佝偻着身子,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肩上的背绳嵌进肉里,渗出血来染红了白雪”的描写,被茅盾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展现西南边疆苦难的力作”。1936年,鲁迅逝世后,周文参与筹备追悼活动,并在《文学》杂志发表《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一文,呼吁“继承先生的遗志,把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周文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奔赴前线,辗转苏、皖、鄂等地,创作了《抢运》《突围》等反映军民抗战的独幕剧。1938年,他受党组织派遣前往延安,在陕北公学担任文学教员,后调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的生活让周文的创作风格发生转变,他开始关注根据地的建设与军民关系,代表作《开荒篇》以幽默笔触描写知识分子在南泥湾开荒的趣事,“教授拿起锄头像拿笔杆一样别扭,一锄头下去刨断了菜根,惹得老乡哈哈大笑”的细节,展现了革命队伍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1940年,周文在延安发起“大众文艺运动”,主张文学“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写群众的生活”。他深入安塞、延川等地农村,收集陕北民歌、民间故事,整理成《延安民歌选》,并创作了章回体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孔厥合著),该书以冀中平原抗日斗争为背景,塑造了“黑老蔡”等农民英雄形象,采用说书人的口吻叙述,在根据地广为流传,成为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四、文化战线的坚守与回响(1941-1952)
1941年后,周文先后担任《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等职。在《解放日报》期间,他推行“版面革新”,减少文艺副刊的“洋八股”,增设“边区通讯”“民间故事”栏目,刊登农民写的诗歌、战士的战斗日记,使副刊成为“群众自己的园地”。1942年,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后撰写《论群众文艺》一文,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把屁股坐到群众那边去,不是站在旁边看,而是要钻进去写”。

抗战胜利后,周文随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他在《新华日报》开设“边疆通讯”专栏,组织记者报道川康、滇黔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揭露国民党在边疆的压迫政策。1946年,他回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利用商人身份作掩护,在租界内秘密印刷进步刊物,曾将《共产党宣言》改编成通俗故事,通过说书人在茶馆传播。1947年,国民党特务追捕周文,他经香港转赴华北解放区,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9年后,周文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局长,负责审定中小学语文教材。他主张教材要“体现人民性”,亲自选编《愚公移山》《刘胡兰》等课文,并强调“语文教育不仅是教文字,更是教做人的道理”。1950年,他调任文化部研究室主任,着手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料,计划编写《左翼文学运动史》。然而长期的革命生涯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之过度劳累,周文的肺病反复发作,1952年7月19日,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年仅45岁。

周文的文学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川西山地的苦难书写到延安窑洞的大众文艺,他以笔为枪,践行着“文学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正如老舍在追悼文中所言:“周文先生的文字像荥经的岩石一样坚实,他写的是受苦人的血,喊的是被压迫者的魂,他的作品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底层社会的心灵史。”如今,在荥经县周文故居,仍保存着他当年使用的书桌与钢笔,桌上玻璃下压着一张纸条,是他1938年赴延安前写下的自勉:“不做文人做战士,笔杆当枪上战场。”这句话,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0 22:32
上一篇:乐以琴下一篇:乐以成
中国作家
明清小说四大家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民国十大才女
杰出作家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中国作家
中国香港易学大师、堪舆学家、作家、演员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女作家
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中国民俗学家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原天津市委书记
菲律宾1955年前总统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军统第一杀手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原甘肃省委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革命烈士
杰出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与戏曲教育家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
中国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二届中央委员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落马官员
湖南省委原书记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杰出材料科学家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澳大利亚政治家
抗美援朝烈士
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
革命烈士
中国同盟会成员
战斗英雄
著名作家
战斗英雄
“北京文艺青年救国会”领导成员
雕塑大师
著名作家
原雅安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顾问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