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崇政[清][清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 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人物 何崇政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绰号“何蚂蚁”,出生于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今名山黑竹乡冯村),也有记载称其为蒲江县与名山县接壤的何家山人,生卒年月不详。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何崇政少年时代膂力过人,精通武艺,为人豪侠好义,喜欢帮助他人,周围的一些年轻人都愿意追随他。他本是己酉科秀才,自认为是正统之士。然而,他性格中有着敢于针砭时弊的一面,这为他后来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咸丰六年(1856年),何崇政参加府试,在考试中他大胆地针砭时弊,结果遭到主考官的指斥和鞭笞,这让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官场的腐朽有了深刻的认识。 投身起义 咸丰九年(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揭竿而起,发动了李蓝起义。何崇政原本对农民起义军是仇视的,他曾向知府蔡步钟献上《平洪杨策》,希望能为朝廷效力,镇压起义,不料却被蔡步钟以“违制”为由拒绝。之后,何崇政又在宜宾向四川提督麾下阜和协副将马天贵献上《擒蓝李策》和“石马溪设伏之计”,再次遭到羞辱。两次被拒和羞辱让何崇政对清廷彻底失望,他愤而投奔李蓝起义军。 何崇政投身起义军后,将“擒蓝李策”改为“擒天贵策”,并在叙府石梯桥(一作石马溪)一带设下伏击。四川提督马天贵轻敌冒进,进入伏击圈后被起义军打得大败,马天贵本人也被砍杀,起义军还擒获了副将张万禄、都司余振海等清朝大员。这一战让何崇政声名大噪,他也因此被李蓝起义军拜为“护国军政司”,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 起义生涯 何崇政深知起义军大多未经战阵,不通搏击之术,于是亲自担任教官,教授士兵枪法和棍法,使得起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习武之风在义军中盛行,“何蚂蚁子”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何崇政有着较为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向李蓝起义军首领建议“通款洪杨”,联络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并沿岷江北上,直奔嘉定府(乐山),夺取盐场之利,以解决起义军的给养问题。起义军采纳了他的建议,兵锋直指嘉定府,何崇政还临危受命,前往广西拜见石达开。何崇政与石达开相见恨晚,石达开有意留他为幕僚,但何崇政因不舍李蓝义军而婉拒,不过两人相约日后有机会再合作。 此后,何崇政随蓝朝鼎四处征战,转战于重庆、绵州(绵阳)、眉州(眉山)等多地。然而,随着清军的围剿越来越猛烈,起义军先胜后败,接连失利,蓝朝鼎和李永和也先后壮烈牺牲。 公元1861年底,蓝朝柱等决定率余部离川北上陕西,何崇政则选择留在蜀地,继续与清军战斗,他先后转战蒲江、邛崃、大邑等地。但清廷调云南提督胡中和入川,集结大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何崇政在大邑县城西与胡部大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而走。 后期经历 兵败后的何崇政投奔了石达开,石达开对他一如既往地青睐,任命他为自己的记室(相当于随身秘书)。何崇政跟随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清同治二年四月,石达开的部队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但在到达大渡河时,由于天降大雨,河水暴涨,部队无法渡河,而清军也赶到对岸布防,太平军多次抢渡不成,陷入绝境。 四川总督骆秉章深知石达开和何崇政的厉害,担心强攻难以取胜,于是利用石达开体恤部下的性格,以“单人换千军”的条件,逼石达开束手就擒。石达开为了部下的安全,婉拒了何崇政的劝阻,答应了骆秉章的条件。最终,四千余翼王部众得以逃生,但何崇政等两千余人不肯离开石达开,随他一起进入清营。骆秉章设计将两千太平军将士缴械,随后进行了屠杀,并将石达开凌迟处死。 何崇政侥幸逃离了清军的魔爪,他遁入峨眉山,法号“湛然”。在峨眉山期间,他没有忘记复仇的念头,多次来往于川西、川东等地,结交袍哥人家,图谋再起。但随着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他意识到抗清在自己有生之年已很难实现。于是,他决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抗争的精神,那就是写下了《峨眉拳谱》(亦称《拳乘》)。这本书成为了峨眉派武术理论的奠基石,开篇的“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一诗,不仅概述了峨眉武术的体系,也蕴含着他对武术传承、唤醒民众的期望。 何崇政的一生,从一个渴望为朝廷效力的秀才,到因不满清廷腐朽而投身起义的将领,再到最后试图以武术传承抗争精神,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中,一些有识之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以及他们为了理想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虽然李蓝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何崇政的故事在四川地区流传开来,他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成为了四川近代历史中一段不可忽视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