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平[公元1914年-2015年]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人物 杨国平,1914年12月出生于四川天全县。1934年,蒋介石集中兵力对江西苏区进行反革命围剿,红四方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迅猛发展,在天全,革命运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当时20岁的杨国平热血沸腾。 杨国平,1914年12月出生于四川天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天全县饱受反动武装和土司的欺凌压榨,百姓生活困苦。18岁的杨国平,年少有志、血气方刚,对改变家乡的现状充满渴望。 投身革命 1933年12月,杨国平在红军革命道理的宣传引导下,带着“卫国保家,没有国哪有家”的一腔热情,在天全参加了游击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36年初春,他随游击队在芦山杨村正式编入红军正规部队,成为红四方面军11师2营1排的战士,从此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北上征程。 长征岁月 艰难行军:长征途中,杨国平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1936年,部队在雅江时,当地藏民受国民党和土司的反动宣传,躲进深山,物产贫乏使得部队给养困难。杨国平所在的班外出征集粮食,在找到一袋青稞饲料并留下银元作为费用后,遭到土司袭击。他们与土司武装展开了激烈战斗,战士们分成四组在寨子四角防御,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顽强抵抗,从死去的战友身上取下弹药继续战斗,最后全班只剩三人,被迫退到院子里,幸好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死里逃生。 翻越雪山:在隆冬季节,杨国平与战士们一起扑向折多山的主峰党岭山。这里终年积雪,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空气稀薄,时有雪崩发生。战士们长途行军,粮食有限,只能吃野菜、皮带、泥土等;防寒衣物也不足,穿着草鞋、棕皮背心,有的甚至把未经硝制的牛羊皮割下披在身上,用草绳系在腰间和脖领取暖。快到山顶时,狂风突起,冰雹雪渣飞舞,被汗水浸透的军服很快冻成冰疙瘩,但战士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征服了这座冰山雪峰。 走过草地:过草地比翻雪山更为艰难。草地茫茫一片,像灰绿色的海水,不见山丘、林木和村舍,辨不清方向。战士们只能沿着先头部队的足迹,拣最茂密的草根走,稍不注意就会陷进沼泽。草地上的积水乌黑发臭,伤口沾上就会肿胀溃烂,不慎摔倒掉进毒水中的干粮也不能吃了。在进入草地的第七天,杨国平肚痛难忍,双腿不听使唤,而就在他前方100米左右,一位战友走着走着突然栽到污水里,瞬间被淹没,只留下军帽和木棍。 延安时期 历经千难万险,部队终于到达延安。到达延安后,杨国平进入中央警卫营,成为一名警卫战士。在这里,他不仅能时常见到平易近人的毛主席,还能与张思德等优秀同志接触。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部队撤离延安时,百姓们舍不得毛主席离开,纷纷拉着毛主席痛哭,所以毛主席最后撤离。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为了抢时间,杨国平背着毛主席淌过了小河。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时期,杨国平继续在部队中担任后勤等相关工作,为部队的物资保障默默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北京中央总队二师四团一营、公安二师司令部担任管理员,后又在公安警卫师司令部担任管理员、一团后勤部股长等职务。 回归家乡 1957年,杨国平毅然申请回到小城天全工作。当时天全人口不多,许多机构还不健全,他自告奋勇担任了街道居委会主任。这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2000年才退下来。在担任居委会主任期间,他几乎什么事都做,除了值勤,还要帮住户看小孩、收粮食,事无巨细,都认真负责,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爱戴。 晚年生活 退休后的杨国平,虽然年事渐高,但精神矍铄、意志顽强。他每天清晨都会早早起床,到楼顶做早操。也许是因为在战争年代见过太多年轻生命的消逝,他对生命格外珍惜和重视。他养了40多只鸽子、两只画眉和一群金鱼,平时都亲自照料。他还让儿孙们订了很多报纸,喜欢看电视,关注家乡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常说自己是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战友们的“眼睛”,看到家乡和祖国的发展,感到无比欣慰,觉得自己的血没有白流。 逝世 2015年6月6日,杨国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雅安天全逝世,享年102岁。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长征的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奉献,他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