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德麟[公元1918年-1949年]+像 四川雅安市汉源县人物 原名司马德麟,藏族。四川汉源县人。因红军长征路过家乡一带地区,从小受过革命影响。1945年来重庆卖药,1948年考上美国在重庆办的华西贫教会,后分配到四胜场做贫教主任,教农民学习文化。1949年9月10日因“共党嫌疑”罪名被捕。同年11月28日被杀害在原西南长官公署二处防空洞内,殉难时,时年31岁。 司马德麟,又名马完书,藏族,1918年出生于四川雅安市汉源县。 童年与成长 司马德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他未满十岁时,母亲便去世了,这使他不得不早早地为家庭分忧解愁。汉源县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围,塑造了司马德麟坚韧、朴实的性格。而红军长征路过家乡一带地区,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让他对正义和自由有了朦胧的向往。 在艰难的生活中,司马德麟勤奋好学,经常起早贪黑料理家事之余,还努力攻读医书,学习医理,帮助父亲制药售药,并送药下乡,逐渐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和技能,为他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青年时期的奋斗 1938年,司马德麟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一个行医,一个做小本生意,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夫妻二人勤勤恳恳,日子也算过得安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陆续有了二女一儿,生活的担子日益沉重。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1945年,司马德麟离开家乡汉源,前往重庆谋求生路。 初到重庆,司马德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人生地不熟,加上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十分艰难。但他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亲友的帮助,他在重庆逐渐站稳了脚跟。1948年,司马德麟考上了美国在重庆办的华西贫教会,后被分配到四胜场做贫教主任,负责教农民学习文化。 在四胜场,司马德麟看到了农民们生活的困苦和对知识的渴望。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农民命运的重要性,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农民们识字、学习文化知识,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尊敬和爱戴。尽管生活依然艰苦,但他从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社会问题,交流对未来的期望,这让司马德麟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对革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被捕与牺牲 1949年,全国解放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但国民党反动派仍在垂死挣扎,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镇压。9月10日,司马德麟因“共党嫌疑”罪名被捕。他被关押在监狱中,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和审讯,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信息。 在监狱里,司马德麟与其他难友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他看到了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司马德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尽管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更加坦然地面对一切。 同年11月28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离重庆前,对关押在监狱中的革命志士进行了大屠杀。司马德麟被杀害在原西南长官公署二处防空洞内,年仅31岁。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为了追求自由、正义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司马德麟是汉源县的骄傲,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汉源儿女为了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也成为了红岩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我们纪念司马德麟,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虽然目前没有找到司马德麟的照片,但他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他的故事将一直被传颂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