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湖南娄底市涟源市人物 曾益新,1962年10月出生,湖南娄底人,汉族,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临床医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 曾益新,1962年10月出生,湖南娄底涟源人,是中国著名的肿瘤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 教育背景 - 1981年,曾益新考入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医学系,1985年7月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 1985年,他又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1988年转为博士研究生,1990年7月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与学术生涯 - **国内初期工作**:1990年7月至1992年7月,曾益新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初步的科研基础。 - **海外深造**:1992年7月至1995年1月,曾益新前往日本,在东京都立老人综合研究所、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学者,深入学习先进的医学研究技术和理念。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他又留学美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接触到了肿瘤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 **回国工作与科研成就**:1997年3月,曾益新回国后,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肿瘤研究所所长,1997年10月起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在中山大学工作期间,他带领团队在肿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发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明确了鼻咽癌遗传易感性,定位并鉴定了鼻咽癌家族性遗传易感基因,阐明了其致病机理,还首次鉴定了鼻咽癌相关EB病毒高危亚型BALF2_CCT,为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2005年,曾益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院校管理与医改贡献**:2010年8月,曾益新北上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2011年4月,他成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谋划策。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他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在院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15年11月,他担任北京医院院长,致力于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2016年初,时任北京医院院长的曾益新作为医疗领域代表被李克强总理请进中南海,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内容提建议,就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强基层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谈了看法。 - **国家卫生部门任职**:2017年2月,曾益新出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他担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2022年5月,曾益新被明确为正部长级干部。2023年9月,他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负责办公厅、科技教育、药政、保健等方面工作,分管办公厅、科技教育司、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保健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 学术兼职与荣誉 - **学术兼职**:曾益新担任了众多重要的学术职务,他是卫生部规划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和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癌症》杂志主编、《生物化学杂志》《细胞周期》等国际杂志编委,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兼职教授。 - **所获荣誉**:2005年,曾益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颁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出的第一枚大银质奖章,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还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广州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曾益新在肿瘤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为中国癌症防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国家卫生政策制定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位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专家和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