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公元1884年-1944年] 湖南娄底市涟源市人物 李育仁,官名李刚,谱名兴翰,字于藩,号育仁,李燮和之侄,生于1884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涟源蓝田镇光明山李家村(今涟源市蓝田街道办事处)人。 ### 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 1884年,李刚出生在湖南涟源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涟源地区虽然地处内陆,但也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冲击,新思想、新文化逐渐传播开来。 1903年7月,李刚进入长沙明德学堂师范速成班学习。明德学堂是当时湖南著名的新式学堂,由胡元倓等一批进步人士创办,旨在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在明德学堂,李刚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如民主、科学等,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宁调元、陈天华、李洞天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人物。 同年冬,李刚与宁调元、陈天华、李洞天等秘密组织了革命小团体“大成会”。“大成会”以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为宗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力量。李刚在“大成会”中表现积极,成为了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 ### 加入华兴会与留学日本 1904年2月15日,李刚加入了“华兴会”。华兴会是由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当时中国南方最重要的革命组织之一。李刚加入华兴会后,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参与了华兴会组织的一系列反清活动。 不久后,李刚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亲眼目睹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日益强盛,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困境,实现富强,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在日本期间,李刚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文化,同时也积极参与留学生中的革命活动。 1905年,李刚加入了同盟会。同盟会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和组织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李刚在同盟会中,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理念,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 投身革命斗争 清五大臣考察西洋经过日本时,李刚欲谋刺杀,与四川黄复生等于横滨秘密制作炸弹时不慎炸伤面部。此次意外受伤,并没有动摇李刚的革命意志。他回国至长沙医治,伤愈后复留学日本东京,力学陆、海军知识,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军事技能,为将来的革命斗争做好准备。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李刚的二叔李燮和从南京到上海,图谋举事。李育仁从日本海军学校毕业,被李燮和召回,转战沪宁,任海军副司令,往吴淞策反清海军。李刚利用自己在海军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人脉,成功地策反了部分清海军,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事成后,李刚驻师太平府采石矶,任光复军炮兵司司长,陆军第5步兵师第19团团长并代理旅长。 ### 军事生涯与官职晋升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刚继续在军队中任职,为维护新生的革命政权而努力。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不断积累着军事经验和领导才能。 1933年,国民政府授李刚陆军少将加中将衔。这是对他多年来在军事领域所做出贡献的认可和肯定。此后,李刚任海军驻青岛办事处处长,青岛港务局局长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致力于发展海军事业,加强港口管理,为中国的海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晚年生活与逝世 李刚在青岛港务局局长任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由于身体原因,逐渐退出了军事和行政岗位。晚年的李刚,居住在青岛,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然而,长期的奔波和劳累,使得李刚的身体状况日益不佳。1944年,李刚病故,享年60岁。他的逝世,是中国军事界和社会的一大损失。 李刚的一生,是充满革命激情和奋斗精神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主义者和军事将领,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和军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