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荪[公元1893年-1978年]+像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曾宝荪(1893年3月9日—1978年7月27日),字平芳,别名浩如,一生以教育为业,终身未婚。其父亲曾重伯(广钧)是光绪十五年进士,祖父曾纪鸿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曾祖父即曾国藩。 曾宝荪(1893年-1978年),字平芳,别名浩如,是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以下是对她生平的详细介绍: ###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 曾宝荪出生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她的父亲曾广钧是光绪十五年进士,祖父曾纪鸿是清末著名数学家。曾宝荪是曾孙辈中最年长的一个,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 她幼时跟随祖母郭氏(馆名艺芳,曾纪鸿夫人)学习,同时也请了塾师授课。在祖母的教导下,曾宝荪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她的父亲具有维新觉悟,不许她缠足,也不为她幼时定婚,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较为开明的做法。 14岁时,曾宝荪前往上海求学,先后进入晏摩氏女校、务本女学校就读,之后又考入杭州省立女师。一年后,她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冯氏高等女校,在这里,她遇到了对她一生影响深远的校长巴路义女士。巴路义女士很器重曾宝荪,视其为最得意的门生,在巴女士的影响下,曾宝荪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 留学经历 1912年,巴路义女士回国度假,决定带曾宝荪到英国留学深造。曾宝荪的父亲完全同意,祖母则要求巴女士在回国之时将孙女一同带回,方才答应。 到英国后,为了升大学,曾宝荪于1912年9月进入英国有名的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学习英文。1913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选择了理科专业,学习生物、化学和数学等课程。1916年夏,曾宝荪以优异成绩获得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她也成为了中国女子中的第一个理科学士,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开创性的成就。 获得学位后,曾宝荪并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她转至剑桥大学专门学习生物学,次年又回到伦敦大学学习师范教育,立定志向回国后从事女子教育为终身职业。 ### 创办艺芳女子学校 1917年,曾宝荪与巴路义女士得到西田书院校长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资助,带着基金回到中国。她们决定在湖南长沙创办一所全新的女子学校,既不同于外国人的教会女校,也不同于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而是要将中西最好的东西兼容并蓄。 1918年9月,艺芳女子学校正式开办,曾宝荪自任校长,堂弟曾约农襄理校务,巴路义女士执教英文。学校最初设在西园,首次招收英、算专修科5人,大学预科生4名,后迁到曾国藩祠,实行六年中学一贯制。 艺芳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学校大小事由学友会成员投票决议,所有学生和教员都是学友会成员,学校账目公开,学生可以查账。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倡行荣誉制,如学生寝室门、房门、衣柜均不落锁,图书馆不设出纳,学生自行登记借还书,考试也不用监考,考场秩序井然。曾宝荪还常常亲自授课,担任英语和生物教员。 在曾宝荪的精心管理和教育下,艺芳学校成为湖南省教育界一所颇负盛名的女子学校,从1918年至1949年,历时30多年,尽管时局动荡,艺芳女校三度停办,三度复校,但仍培养了大约1000多名学生。 ### 教育贡献与社会活动 除了创办艺芳女子学校,曾宝荪还两次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即稻田女师,后改名第二女子中学)校长,为湖南的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宝荪常常被邀请演讲,她的演讲内容涵盖教育、文化、时事等多个方面,有一次她在12个省市演讲,时间长达半年。1938年冬,她还应邀出席英国伊顿学校的演讲,题目为《中国抗战必胜》,是东方女性在伊顿学校演讲的第一人。此外,她还四次出席国际会议,包括在日本和中国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风采。 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遭敌机轰炸,曾宝荪、曾约农避居香港,1942年他们又回到家乡,办家塾,课教曾氏子弟。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长沙,收回原曾文正公祠——浩园,恢复艺芳女校,在艰难的时局下继续为女子教育事业努力。 ### 晚年生活 1949年,曾宝荪和曾约农先生去了香港,他们将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广钧等人的日记及其他重要手稿装了四大铁箱带到了香港。1951年初,曾宝荪姊弟又去了台湾,这些日记、手稿等也被运到了台湾,1971年,曾氏姊弟将这批珍贵历史文献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曾宝荪、曾约农姊弟均终身未婚,相依为命。曾约农任过设在台中的东海大学校长,长期在台湾大学任教。曾宝荪去台后,未再直接从事教育工作,除了传教布道外,也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1978年7月27日,曾宝荪在台北溘然仙逝,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曾宝荪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她以自己的学识、智慧和毅力,为中国的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创办的艺芳女子学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女性人才,她倡导的民主教育理念和荣誉制度,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她的一生,是追求教育理想、致力于女子教育发展的一生,也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