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铨[公元1871年-1940年]: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曾广铨,字靖彝,号敬怡,又名景沂,是湖南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人,曾国藩之孙,曾纪泽嗣子。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 曾广铨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其祖父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被封为一等毅勇侯。父亲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在外交领域成就卓越,曾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了部分被俄国侵占的领土。 曾广铨早年跟随曾纪泽在英国多年,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知识,也让他精通了英、法、日、德语及满文。这段在国外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外交和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仕途生涯 曾广铨初任官兵部主事,1890年(光绪十六年)补兵部员外郎。1904年,他授五品京堂衔,任出使朝鲜大臣。在出使朝鲜期间,他积极参与外交事务,努力维护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1906年,曾广铨任福建兴泉永道,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和商务等事务。同年底,他以候补三品京堂衔任出使德国大臣,但未赴任。 ### 翻译与文化活动 曾广铨在翻译和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897年,他与叶翰、汪康年、汪钟霖等在沪创办蒙学会,联名创办主要译述西方通俗儿童作品的《蒙学报》。该学报旨在向中国儿童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对推动中国儿童教育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898年,曾广铨任《时务报》(后改名《昌言报》)总翻译,与主笔章太炎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他还翻译介绍了哈葛德的小说《她》,译为《长生术》。此外,1898年5月,他与汪康年、汪大钧等集资创办了《时务日报》,该报注重报道时事新闻和评论,对推动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曾广铨还创办过《中外日报》等,通过这些报纸,他向中国读者传播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曾广铨著有《舆地启蒙》《西文比类学》《格致演义》等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地理、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政治立场与社会活动 曾广铨在政治上倾向于维新变法,他与维新派人物交往甚密,积极参与维新派的活动。他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知识,来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曾广铨的政治理想也未能实现。 在社会活动方面,曾广铨曾充李鸿章幕僚,参与过《金陵书局刻书章程》的拟定,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曾参与一些慈善活动,帮助贫困人群。 ### 晚年生活 清朝灭亡后,曾广铨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开始了晚年生活。他隐居在上海,远离政治舞台,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在晚年,他仍然坚持学习和翻译西方的书籍,继续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0年,曾广铨在上海病逝,享年69岁。他的去世,标志着曾国藩家族中一位重要人物的离去,也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 人物评价 曾广铨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物。他在外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表现,为维护清朝的国际地位和利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翻译和文化传播方面,他更是成绩斐然,通过创办报纸、翻译书籍等方式,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曾广铨的一生也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生活在清朝末年,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他的政治理想和改革主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以实现,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艰难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曾广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人物,他的经历和贡献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外交、文化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