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芝[公元1901年-1967年,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革命家秋瑾之女]+像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秋灿芝(1901年8月—1967年),曾用名王灿芝,字桂芬,1901年8月生,秋瑾烈士的女儿。因她母亲秋瑾别号“鉴湖女侠”,故取别名“小侠”,以继母志。1907年6月秋瑾就义于绍兴时,灿芝仅6岁。1920年秋灿芝入上海竞雄女校。1928年春,灿芝得政府资助,赴美留学,入纽约大学读航空专科学习。毕业后回国,在航校担任教授和编译工作。以后她又致力于母亲秋瑾的遗稿整理工作。1953年,秋灿芝去台湾,在台北继续从事航空教育,在此期间更名为“秋灿芝”以承其母遗志 。1967年在台湾逝世,终年66岁。 王灿芝,字桂芬,是中国革命家秋瑾之女,湖南湘乡县双峰人(今属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被美国航空界誉为“东方女飞将”。以下是她的详细生平: ### 童年经历 1901年8月25日,王灿芝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神冲老铺子,她是秋瑾与丈夫王廷钧的女儿。1903年春末,秋瑾随夫王廷钧抵京,起初将女儿交给奶妈抚养,后因婆婆要带孙子南归,秋瑾只好让奶妈将王灿芝抱回王家。不久,秋瑾再次北上,把女儿也带着。1904年秋瑾出国时,将王灿芝寄托于友人谢涤泉家,让女儿认谢的继室为养母。1907年秋瑾遇害后,由谢家一位邓姓女仆将王灿芝自京带回湖南湘潭。 王灿芝的童年充满苦难,在6岁时失去母亲秋瑾,8岁时又失去父亲王廷钧,她是由祖母抚养成人的。在京期间,由于谢家子女众多,无暇顾及王灿芝,她生活困苦,衣裳褴褛,头发生虱,吃饭也没有保障,以致饿得骨瘦神疲,满身疾病。 ### 求学与成长 王灿芝自幼喜爱文学、书法和武术,曾拜名师学习太极、八卦诸拳和青萍剑,功力深厚。因母亲秋瑾别号“鉴湖女侠”,她继承了母亲的任侠精神,被称为“小侠”。 1918年,曾国藩的重孙女曾宝荪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湖南办了一所艺芳女中学,由于王灿芝父亲王廷钧与曾国藩家的亲戚关系,王灿芝得以到该校读书。1920年,王灿芝入读上海竞雄女校。1927年,王灿芝入读大夏大学教育科行政系,同年,由母亲挚友徐自华推荐,接任上海竞雄女校校长。 ### 赴美留学 王灿芝在竞雄女学做了一段时间后,回到湘潭,与哥哥彻底理论了一次,拿到几千元钱,于1928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王灿芝看到人们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几乎到疯狂的程度,政府大力提倡,军事和商业航空事业日益发展,而当时外国人常常藐视中国人,这让她决定学习航空,为中国人争气。 王灿芝考入纽约大学航空专科,学习飞机制造和航空学,为期两年。她以顽强的毅力,系统学习了飞机工程、航空教育、驾驶学、气象学、机械用品、无线电、学校组织等课程,还常常到寇狄斯等著名飞机公司参观学习。学习期间,王灿芝多次驾机飞上蓝天,她的飒爽英姿和娴熟技艺吸引了洋人,美国航空界赞她为“东方女飞将”。 ### 回国工作与生活 1930年,王灿芝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也是中国首位“留洋”飞机女专家和首位航空女教官,荣膺“中国女界航空第一人”的美誉。回国后,她先在国民政府航空署教育科任职,不久调入军政部所属航空学校任教官,负责教授飞机作战技术,为培养中国飞行员殚精竭虑。 1932年,在友人的劝导下,王灿芝与广东人黄公柱(也有人说是叫黄公石)结婚。黄公柱是位留法学生,曾任湖北汉阳兵工厂厂长,著有《欧美考察记》。1935年,王灿芝生下女儿王焱华。 抗战胜利后,母女俩居住在上海,王灿芝潜心收集、整理母亲遗稿,并将她的事迹用英文介绍到国外。1947年夏,王灿芝由陈立夫向上海市长吴国祯推荐,特批进入上海市财政局秘书室工作。不久,她即申请改随母姓“秋”,得到上海市民政局核准备案。她决心写一本母亲秋瑾的传记,并赴杭州找到了当年绍兴府审理秋瑾的全部档案,但由于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国统区物价飞涨,她迫于生计终日劳碌,传记撰写未果。 ### 晚年经历 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特许,王灿芝移居香港,临行前将收集的珍贵秋瑾材料悉数赠予国家。1953年,王灿芝从香港去台湾。1967年,王灿芝在台北突发脑溢血,送医院已回天无术,六十六岁的她就此离开人世。 ### 主要贡献与作品 王灿芝先后编撰出版《秋瑾女侠遗集》《秋瑾革命传》等书,两书均署名秋灿芝,出版后反响强烈,对传播秋瑾的革命事迹和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灿芝作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她的出现为中国航空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投身于航空事业。她在航空学校的任教经历,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飞行员,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王灿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继承了母亲秋瑾的任侠精神,还在航空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和文化传承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