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轩[公元1893年-1980年,教育,心理学家]+像 江苏扬州仪征市人物 吴南轩(1893年 - 1980年),江苏扬州仪征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领域与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坚定的教育理念和不懈的实践探索,在教育行政、心理学研究与高校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 1893年,吴南轩出生于仪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赋予了他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自幼,吴南轩便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在早期教育阶段,他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他意识到西方先进知识的重要性,遂积极寻求新的学习途径 。1911年,吴南轩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在伯克利分校,吴南轩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主修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他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深入研究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同时对心理学的诸多流派和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学习过程中,他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授和同学们交流学术观点,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学术文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1919年,吴南轩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双学位,学成归国。回国后,他投身于教育事业,立志将自己所学用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吴南轩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929年,吴南轩担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教育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他注重学科建设,加强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同时,他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育研究方面,吴南轩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组织了多个学术研究团队,针对中国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本人也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如《教育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等,为中国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吴南轩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然而,他的任职过程却充满了争议和挑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和学术势力博弈。吴南轩主张加强学校的行政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但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引起了部分师生的不满。例如,他在人事任命等方面的一些决策,被认为过于集权,缺乏民主协商。最终,在师生的反对声中,吴南轩任职仅两个月便被迫离职 。尽管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遭遇挫折,但吴南轩并未放弃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1932年,他前往复旦大学任教,并担任教育系主任。在复旦大学,他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致力于教育和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他积极推动复旦大学教育系的发展,为该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同时,他还参与了复旦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抗日战争时期,吴南轩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抗战时期民众心理和教育需求的研究。他撰写了相关文章和报告,分析了抗战时期民众的心理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为稳定社会情绪、鼓舞抗战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吴南轩前往台湾,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等高校任教。在台湾的教育工作中,他继续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知识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台湾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吴南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等,都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试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吴南轩一生著作颇丰,除了前面提到的《教育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等,还著有《大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卫生》等多部著作 。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980年,吴南轩在台湾逝世,享年87岁 。他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和心理学研究奉献的一生。他在教育行政、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尽管他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的经历充满争议,但他在其他时期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 。吴南轩以其坚定的教育信念、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不懈的努力,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