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质夫仪征市 江苏扬州仪征市人物 黄质夫(1896年6月27日-1963年12月10日),是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教育家,籍贯江苏仪征。他以坚定的教育理想、卓越的教育实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黄质夫出生于仪征十二圩一个普通家庭。十二圩在当时是一个因盐运而繁荣的小镇,然而,黄质夫的家庭却并不富裕。但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尽管生活艰难,依然全力支持他读书。自幼,黄质夫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在学业上表现出色 。1916年,黄质夫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当时是国内重要的高等学府,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里,黄质夫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农业专业知识,还深受当时进步教育思潮的影响。他开始思考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未来,意识到农村教育对于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作用,从此,一颗投身乡村教育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1919年,黄质夫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怀着满腔热忱,毅然回到家乡仪征,开启了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之旅。他首先在仪征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农村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农村孩子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让他深感忧虑。于是,他决心进行教育改革,尝试将农业知识和农村生活技能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他在学校开辟了农田和果园,带领学生参与农事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农业技能,还培养了对农村的热爱之情。同时,黄质夫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他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公益活动,如修路、植树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1924年,黄质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他被任命为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界首乡师是一所专为培养乡村教师而设立的学校,黄质夫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对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他除了保留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外,还增设了许多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农业技术、农村手工艺、农村卫生等。他认为,乡村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还要能够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改善农村生活。在教学方法上,他倡导“教学做合一”,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带领学生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学校的校舍建设、校园绿化等工作,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黄质夫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校任教。他还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在黄质夫的努力下,界首乡师逐渐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师范学校,为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乡村教师。这些教师毕业后,带着黄质夫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奔赴各个乡村学校,为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黄质夫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他被任命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栖霞乡师在当时的乡村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黄质夫在这里将他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他在学校构建了“中心小学-民众学校-乡村师范”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心小学作为学生实习和研究小学教育的基地,民众学校则面向周边农民开展扫盲和农业技术培训,乡村师范则负责培养乡村教师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黄质夫亲自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他带领师生开垦荒地,建立农场、林场和养殖场,开展农业生产实践。他还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需求,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文化服务。同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栖霞乡师期间,黄质夫还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他组织教师编写了一系列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如《乡村小学教材》《农村实用手册》等。这些教材和参考书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质夫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栖霞乡师的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抗日义勇军,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战争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栖霞乡师被迫停办 。抗战胜利后,黄质夫继续为乡村教育事业奔波。他先后在多所学校任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乡村教育。他积极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育,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 。1950年,黄质夫担任苏南行署农林处副处长,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他依然心系乡村教育。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农村教育争取资源,推动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1963年12月10日,黄质夫因病逝世,享年67岁。他的一生,是为乡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他所培养的众多乡村教师,如同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黄质夫以其坚定的教育信念、卓越的教育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实现中国乡村教育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