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勋[唐][公元872年-952年,唐朝诗人] 江苏扬州市广陵区人物 李建勋(872年-952年),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人,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极具才情的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在诗坛留下了诸多佳作,为后世所铭记。 李建勋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彼时的唐朝已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但扬州作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依旧保持着相对繁荣的景象。李建勋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自幼便受到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对诗歌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与兴趣。他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与钻研,在诗歌创作方面早早崭露头角。 关于李建勋的求学经历,虽无确切的“毕业院校”记载,但可以推测,他应该接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在私塾中,他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知识,为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尤其对前代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读,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李建勋生活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局势动荡。然而,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多描绘扬州的繁华盛景以及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如《春日东山正堂作》中“身闲赢得出,天气渐暄和。蜀马登山稳,南朝古寺多。早花微弄色,新酒欲生波。从此唯行乐,闲愁奈我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春日里东山的美景以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将扬州春日的生机勃勃与自己的闲适惬意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场景之中。 随着唐朝的覆灭,五代十国时期来临,李建勋的人生经历也变得更加曲折。他曾在南唐政权任职,担任过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官职。在仕途生涯中,他虽身处官场,但始终保持着诗人的敏感与情怀。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有所转变,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例如,在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后,他写下了《田家三首》,其中一首“毕岁知无事,兵销复旧丘。晚来溪上思,唯有钓鱼舟。”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结束后百姓渴望和平、回归安宁生活的期盼,从侧面反映出乱世中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百姓的同情。 在南唐为官期间,李建勋也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时常与他们吟诗唱和。这些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诗歌创作水平。他与徐铉、韩熙载等著名文人交情深厚,他们之间的诗歌唱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李建勋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誉,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以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深刻的情感内涵,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蔷薇二首》中“万蕊争开照槛光,诗家何物可相方。锦江风撼云霞碎,仙子衣飘黼黻香。”通过对蔷薇花盛开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出蔷薇花的娇艳与美丽,同时也借花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李建勋的诗歌题材广泛,除了描写自然景观、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外,还涉及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一些作品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例如《春雪》一诗“春雪贵如油,真成一尺稠。半消花漠漠,相混水悠悠。逐暖归何处,随风起似愁。晚来楼上望,人在玉壶游。”在描写春雪的同时,借雪的消融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在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李建勋的政治生涯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宫廷斗争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回到扬州后,他过上了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享受,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心境。如《归燕词》中“羽翼势虽微,云霄亦可期。飞翻自有路,鸿鹄莫相嗤。待侣临书幌,寻泥傍藻池。冲人穿柳径,捕蝶绕花枝。乐性终难改,劳心亦自悲。从来时异处,众鸟不同枝。”以归燕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经历起伏,但依然坚守自我、热爱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仕途生涯的感慨。 李建勋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去世,结束了他波澜起伏又充满诗意的一生。他留下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为后人了解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生动的资料。李建勋的诗歌创作,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卓越才华和高尚情怀,他的名字也因此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