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赵纫兰

李大钊烈士妻子
赵纫兰
赵纫兰(1884年1月21日-1933年5月28日)出生地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烈士妻子,一位有高尚道德和伟大品行的女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共河北省委于1936年6月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赵纫兰:革命背后的坚韧身影
1884 年 1 月 21 日(清光绪九年腊月廿四),赵纫兰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一户富户人家。作为家中姊妹中的老三,她上有一兄二姊。父亲赵文隆常年在东北经商,母亲盛氏温柔贤淑,而她作为盛氏的头胎子女,自幼便备受宠爱。父亲赵文隆饱读诗书,从《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中汲取灵感,为女儿取名 “纫兰”,饱含对她美好的期许。彼时的大黑坨村,赵、李两家不仅是同村邻里,更因 “老亲” 关系往来密切。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与赵文隆交情深厚,李大钊更是尊称赵纫兰的祖母为 “姑奶” ,两家人的命运,在岁月流转中悄然交织。
1899 年,未满 16 周岁的赵纫兰,遵循当时早婚习俗,同时也因李家亟需人手照料求学的李大钊,嫁入李家 “怀德堂”,成为李大钊的妻子。那时的李大钊年仅 10 岁,赵纫兰以长嫂如母的姿态,悉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让李大钊得以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业,学习成绩显著提升。1902 年,李大钊首次参加童试失利,赵纫兰并未气馁,而是给予他坚定的鼓励与支持。三年后的 1905 年秋天,李大钊再度应考,顺利通过县试和府试,被永平府中学堂录取。看着丈夫迈向新的人生阶段,赵纫兰满心欣慰,她深知自己六年的辛劳没有白费,丈夫的前程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1907 年夏天,李大钊前往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赵纫兰则在这一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巨大的悲痛没有击垮赵纫兰,她强忍着内心的哀伤,全力支持丈夫外出求学。李大钊在天津求学期间,费用开支增大,赵纫兰想尽办法筹措学杂费,操持家中大小事务。此后的两年间,她相继诞下儿子李葆华和女儿李星华,生活的重担压在她柔弱的肩上,却从未磨灭她对家庭的坚守与付出。
1913 年夏天,赵纫兰又生下一个儿子。然而,中秋节前夕,李大钊向她表明了要前往日本留学的想法。赵纫兰没有丝毫犹豫,只是关切地询问需要筹集多少钱。李大钊远赴日本后,赵纫兰独自在家的日子异常艰难。不满周岁的小儿子因病夭折,这如同晴天霹雳,给她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打击。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将全部的爱与精力倾注在李葆华和李星华身上,精心照料着两个孩子的成长。
1916 年,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后前往北京创办《晨钟报》,因与政界要人产生冲突,辞去编辑主任职务。当年中秋节,他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短暂相聚后,李大钊又投身于创办《宪法公言》杂志的工作中,赵纫兰则默默留守家中,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1917 年春节,李大钊因忙于创办《甲寅》日刊,未能返乡。赵纫兰对丈夫的思念与日俱增,身体也每况愈下,最终在 4 月病倒。5 月上旬,李大钊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回家乡悉心照料,直至她康复才返回北京。1918 年 2 月,李大钊特意回家为赵纫兰庆祝 34 周岁生日,并计划将家迁至北京,结束一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
1918 年暑假过后,赵纫兰带着李葆华、李星华跟随李大钊迁居北京。在北京,她凭借诚恳的为人和随和的处世态度,很快与众多教授、学者的夫人结识,成为众人公认的贤妻良母。1919 年初,北京城瘟疫肆虐,赵纫兰和两个孩子不幸染上副伤寒。李大钊四处奔波寻药,最终使他们转危为安。同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全身心投入运动的领导工作,而赵纫兰此时怀有身孕,身体愈发不便。临近暑假,李大钊权衡再三,决定送她和孩子们暂回故乡,待局势稳定再接他们回京。回到大黑坨后,赵纫兰生下女儿炎华,心中却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丈夫。
1920 年初秋,赵纫兰和孩子们再次来到北京。1921 年春天,北洋军阀政府拖欠教育经费,李大钊率先参与教职员工讨薪斗争。赵纫兰全力支持丈夫,为维持家中生计,甚至不惜典当衣物。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她逐渐懂得革命道理,甘愿过着 “简易生活”,期盼着劳苦大众能早日摆脱困境,获得解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成为党在北方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赵纫兰的生活也随之笼罩在担忧与不安之中。此后,她又接连生下女儿钟华和儿子光华,家庭新成员的到来为她带来喜悦,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1923 年冬天,李大钊前往上海期间,李家周围时常出现形迹可疑的人,赵纫兰不得不请弟弟赵小峰帮忙守家。1924 年,李大钊前往广州开会,家中更是不得安宁,先是遭遇盗贼潜入,后又因受到监视被迫搬家。更令人痛心的是,小女儿钟华因患白喉医治无效夭折,赵纫兰悲痛欲绝,但她将痛苦深埋心底,没有丝毫埋怨李大钊,只是自责没有照顾好孩子。不久后,李大钊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匆忙带着李葆华离京,当晚李家便遭到军警搜查。赵纫兰庆幸丈夫及时脱险,深知北京已无法容身,便带着星华、炎华、光华返回大黑坨老家。
回到大黑坨后,军警仍未放过他们,幸得乡亲们帮助才得以脱险。党组织派人寻找李大钊时,赵纫兰告知了避难地点,并写信提议通过旧友白坚武取消通缉令。李大钊回信婉拒,并写下哀悼钟华的长诗。赵纫兰明白丈夫坚定的革命信念,从此更加坚强,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全力抚养和教育孩子,让李大钊能安心投身革命事业。
1927 年 4 月 28 日,李大钊英勇就义。当晚,被囚禁的赵纫兰和女儿李星华、李炎华获释。次日,看到报纸上的噩耗,赵纫兰悲痛欲绝,多次哭晕过去,病情也愈发严重,卧床不起。此后,她多次遭受敌人迫害,为躲避骚扰,不得不搬家。在李大钊生前好友的帮助下,赵纫兰于 5 月 20 日带着孩子回到大黑坨老家。1928 年,她委托李乐光向周作人等求助,希望能解决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问题。
1933 年 4 月,在地下党和李大钊生前好友、亲属的努力下,李大钊得以在香山万安公墓举行公葬。因连日操劳和出殡时受到惊吓,赵纫兰一病不起,一个月后,于 5 月 27 日在协和医院病逝,年仅 49 岁。5 月 28 日,她被安葬在万安公墓李大钊墓侧。1983 年,李大钊烈士陵园建成,赵纫兰的灵柩迁入陵园,墓碑上的称谓从 “李夫人墓” 改为 “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这一改动,是对她作为革命者的认可,更是对她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致敬。
赵纫兰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她虽未站在革命斗争的前线,却以坚韧的意志和无私的爱,守护着家庭,成为李大钊革命事业最坚实的后盾。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她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以上内容再现了赵纫兰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品质。若你觉得某些部分详略需调整,或想增添细节,欢迎随时提出。
上一篇:李大钊下一篇:李光华
南宋末代皇帝
北宋第五位皇帝
山东省委原书记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委
南宋第六位皇帝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朝第四位皇帝
赵国君主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
中国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
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
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
李大钊烈士妻子
革命烈士
民国十大军阀
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海丰县原教育局长
李大钊烈士妻子
革命烈士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总参议、抗日英烈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经济学家
李大钊的女儿
李大钊的孙女
李大钊幼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大钊的次女
李大钊烈士妻子
李大钊次子
李大钊之孙、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