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敢[清][公元1907年-1933年] 福建三明市沙县区人物 姜敢,原名姜源舜,字虞廷,号树民,又号树铭,化名姜敢,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人。姜敢先后毕业于沙县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和福建省三民中学,后又升入福州高级中学师范科读书,担任学生会主席,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福州市团委和党委宣传部长。长期从事地下斗争,主要负责领导学生运动和互济会工作。 姜敢:革命征程中的坚毅斗士 在福建三明市沙县区的革命历史长河中,姜敢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朽的革命精神。从 1907 年呱呱坠地,到 1933 年为革命事业毅然前行,姜敢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萌芽:书香熏陶下的少年觉醒 1907 年,姜敢出生于沙县夏茂镇一个书香世家,原名姜源舜,字虞廷,号树民,又号树铭。家中长辈多饱读诗书,在当地颇具声望,给予了他良好的启蒙教育。孩童时期的姜敢,就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与沉稳,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在私塾学习时,他便能快速理解晦涩的经典,常常提出独到见解,令先生们称赞不已。 随着年龄增长,姜敢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疾苦。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夏茂镇虽偏居一隅,却也未能幸免。苛捐杂税繁重,地主豪绅压榨,普通民众在水深火热中艰难求生。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姜敢的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社会不公反抗的种子。 1920 年,姜敢以优异成绩考入沙县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阅读了大量传播新思想的书籍和报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这些读物如同火炬,点燃了他心中追求真理、改变社会的热情。他开始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探讨国家前途命运,抨击封建礼教和军阀统治,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初步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 成长:求学之路的革命蜕变 1925 年,姜敢顺利升入福建省三民中学。此时的福州,作为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革命思潮涌动。姜敢如海绵吸水般,积极投身于各种学生运动和进步社团。他目睹了 “五卅惨案” 后福州学生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爱国大游行,被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深深感染。此后,他更加坚定地站在革命阵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 在三民中学,姜敢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激昂的演讲才华,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他组织同学罢课,抗议学校当局的保守管理和对学生思想的禁锢,要求学校引入新思想、新文化教育。这些行动虽遭到校方打压,但姜敢毫不退缩,带领同学们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了一定胜利,学校开始增加进步课程,允许学生成立更多进步社团。 1928 年春,姜敢转入福州高级中学师范科继续深造。在这里,他的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在他们的引导下,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同年,经人介绍,姜敢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入党后的姜敢,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工作中。他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充分利用这一身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革命活动。他领导学生成立了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定期组织研讨,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在校园内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工人运动,深入工厂,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帮助工人组织工会,为维护工人权益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姜敢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 开拓:革命火种的四处播撒 1929 年,鉴于姜敢在革命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党组织任命他为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他多次前往福安、连江等地,深入农村和工厂,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在福安,姜敢走村串户,与贫苦农民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他深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发动农民,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工作,许多农民开始觉醒,纷纷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他在福安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组织,并成立了互济会,为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秋,姜敢回到福州,积极参与组织反帝爱国活动。他不顾危险,带领同志们在街头巷尾散发传单,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1930 年冬,他因组织并参加飞行集会,再次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组织的秘密,但姜敢坚贞不屈,咬紧牙关,没有吐露半个字。敌人无奈,因证据不足,最终将他释放。 出狱后的姜敢,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1929 年至 1930 年期间,他受党组织派遣,先后三次秘密前往厦门、上海进行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环境下,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搜查,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为党组织传递了重要情报,保障了各地党组织之间的联系。 1929 年 10 月至 1931 年 3 月,姜敢又以市委巡视员身份三次到连江巡视工作。他深入连江的山区和平原,恢复了当地因遭受敌人破坏而陷入瘫痪的党组织。他积极组建群众团体,如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和读书会等,通过这些组织团结广大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他还协助在境路举办党员培训班,为连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提升了当地党组织的战斗力。 归乡:点燃家乡革命烽火 1931 年 7 月,姜敢受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回到家乡沙县开展工作。此时的沙县,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党组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革命形势十分严峻。但姜敢毫不畏惧,他决心恢复党的组织与活动,建立福州至沙县的沿途关系,打通沙县至建宁、泰宁的地下交通线,为中央苏区与福州党组织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回到夏茂镇后,姜敢以母校茂溪启蒙初级小学为依托,秘密发展党员,组织革命活动。他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后备力量。同时,他通过各种渠道,购置了一大批进步书刊,开办图书阅览室,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阅读,对广大民众进行革命启蒙教育,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进步青年纷纷加入党组织,沙县的革命力量逐渐壮大。 为了建立地下交通线,姜敢不辞辛劳,亲自前往福州、建宁、泰宁等地,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确定联络点和交通路线。他常常乔装打扮,扮成商人、农民等,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躲避敌人的盘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打通了沙县至建宁、泰宁的地下交通线,为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和情报,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建设和反 “围剿” 斗争。 1932 年初夏,由于地主告发,姜敢再次被捕。敌人对他寄予厚望,妄图从这位多次参与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身上获取重要情报。然而,姜敢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却一无所获。最终,因拿不到确凿证据,不得不将他释放。 奋战:助力苏区开辟与建设 1933 年 8 月 23 日,红三军团解放夏茂,姜敢欣喜若狂。他第一时间组织群众热烈欢迎红军的到来,并积极配合红军开展各项工作。他凭借对当地情况的熟悉,为红军提供了详细的情报,帮助红军迅速了解周边地形和敌人分布情况。 在筹款筹粮工作中,姜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红军战士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向地主土豪筹集粮食和资金,为红军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同时,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壮大革命队伍。在他的宣传鼓动下,许多青年踊跃报名,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 为了安置红军伤病员,姜敢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场所,并组织群众照顾伤病员的生活起居。他还发动当地的中医和草药郎中,为伤病员提供医疗救治。在他的努力下,许多伤病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后重返战场。 同年 9 月,姜敢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毅然随军进驻南平王台,后又随军北上。然而,在残酷的战争岁月中,他不幸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从此音信全无。但他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沙县人民心中。 1981 年,姜敢被追认为烈士。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沙县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姜敢,这位革命征程中的坚毅斗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