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春秋战国][公元前599年-前479年,二十四孝子] 湖北省荆门人物 老莱子,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一个时期。 老莱子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著有十六篇学术著作,阐述道学的玄奥哲理。晋代皇甫谧撰著《高士记》记载:老莱子为躲避战乱,从河南迁来湖北,隐居在荆门蒙山(今象山)东北(后人称老莱山庄,遗址在今自来水公司院内,有孝田、顺井遗址),垦荒耕作,侍奉双亲。楚王闻其贤,特登门礼聘,老莱子不肯任人摆布,后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平概述 老莱子约生于公元前599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楚国人,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据考证,他是今湖北省荆门市人,荆门城西象山东北麓竹皮河畔的老莱山庄,传说是其隐居之处。他一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行事迹 老莱子以孝闻名,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彩衣娱亲”的故事流传千古。他虽年事已高,但父母健在,便始终以让父母快乐为己任。为了让父母心情愉悦,他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供父母玩耍,还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他心里就非常高兴。 老莱子七十多岁时,父母仍在世。有一次,父母看着他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子害怕父母担忧,于是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还装着跳舞的样子,以逗父母开心。 还有一回,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担心父母伤心,便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倒打滚玩耍,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通过这些举动,老莱子尽力让父母忘却岁月的忧愁,享受生活的乐趣,其孝行令人动容。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道家思想与主张 老莱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不过汉魏时已亡佚,其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尸子》等书籍中有所收录。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时遇到老莱子的弟子,弟子回家告知老莱子,老莱子认出是孔子,便让弟子将其召来。孔子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孔子说,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自己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是贫乏无知或无法达到目的的表现。他认为,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让尧、桀都忘却,收起那些褒贬,因为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他还强调,对人作事应从容随物,这样才能常成功,同时批评孔子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要孔子改变这种心态。 此外,老莱子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他以牙齿坚硬易折,舌头柔软常存为例,说明为人处世不应过于刚硬,而应懂得柔能胜刚的道理。这些言论体现了老莱子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隐居生活与经历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故而选择隐居山林,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践行着道家的隐逸思想。 楚惠王五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老莱子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在此过着“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的生活。他在此潜心修道,著书立说,传授门徒,据说玄墨派就源自老莱子隐居蒙山时。 楚惠王听闻老莱子的贤能,自驾车前往迎接他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但老莱子谢绝道:“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了彻底谢绝楚王的邀请,他向更僻远的南方迁徙,最终隐居于何处,葬于何方,世人多不知晓。直至清康熙年间,长沙府在今株洲良都塅发现一石碑,经识篆者辨别为老莱子墓碑,才证明老莱子可能终老于此。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知县白瞡自一凌姓百姓手中赎回老莱子园,重修老莱子墓,并立“古孝子老莱子墓”石碑,距墓约1公里处建“莱子祠”,门联书“灵钟楚国,业继蒙山”,以纪念这位贤德之人。 老莱子一生践行道家思想,以孝行彰显人性光辉,其思想和事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孝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其道家思想则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对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