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公元1888年-1915年,鄂西讨袁军总司令] 湖北荆门京山县人物 刘铁, 原名光锡,字碧如,京山永漋镇刘家榨人,刘英族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1905年与兄刘英同赴日本留学,入东斌学堂习军事。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加入共进会。1909年毕业归国,同孙武等人在武昌、汉口设立革命机关。英之革命活动,铁无不参加,出力很多。武昌起义后,协助刘英在京山永漋河起兵响应,光复天门、监利、潜江、江陵等县。后随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出征,任招讨军游击队队长、十八标标统、北伐军右路军指挥。南北议和后,任鄂军第八师三十团团长。“二次革命”时,在湖北沙洋宣布独立,通电历数袁世凯罪行,起兵讨袁。失败后潜赴上海,黎元洪与袁世凯悬赏万元缉拿。1913年8月重渡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14年底,应刘英电召回国,住上海法租界内,因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被捕。袁政府不惜以扩展租界为条件,要求引渡。孙中山闻讯,电请法国友人营救,待法外交部致电上海时,铁已先一日被引渡。1915年7月31日,被袁世凯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杀害于西炮台,时年26岁。 刘铁:鄂西讨袁义士的革命壮歌 刘铁(1888年—1915年),原名光锡,字碧如,湖北省荆门州京山县(今荆门市京山市)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及反袁护国运动中的重要将领,曾任鄂西讨袁军总司令。他生于清末乱世,自幼怀抱救国之志,青年时期投身革命洪流,在推翻帝制、捍卫共和的斗争中屡建奇功,最终为理想献出年轻生命,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民主革命的壮歌。 一、家世与早年:荆楚少年的救国启蒙 1888年,刘铁出生于京山县永隆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刘作栋是当地秀才,以教书为业,为人正直,常向子女讲述明末清初的民族气节故事,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刘铁的家国情怀。刘铁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读书,不仅熟读经史,更对民间流传的太平天国起义故事充满兴趣,常私下模仿义军练兵,展现出对“反抗压迫”的朴素向往。 清末的京山,虽远离京城,却也深受列强侵华与清廷腐朽之苦。甲午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涌入鄂西,与地方豪绅勾结,欺压百姓,刘铁曾目睹传教士强占乡亲土地,而官府却置之不理,这让他对“朝廷”的失望日益加深。1903年,15岁的刘铁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接触到《革命军》《警世钟》等革命书刊,邹容“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的呐喊,彻底点燃了他的革命热情。 在武昌求学期间,刘铁结识了同乡刘英(其堂兄,后为辛亥革命重要人物)。刘英当时已加入反清秘密团体,常向刘铁灌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两人志同道合,结为革命同志,刘铁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利用课余时间联络进步学生,秘密散发革命传单,因行事果敢,被同学们称为“小猛士”。 二、投身反清:从留日学武到武昌起义 1905年,刘铁在刘英的资助下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后转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坚定的三民主义信徒。他在《民报》上发表《敬告鄂中同志书》,呼吁家乡志士“乘时崛起,共图光复”,文中“头颅可断,宗旨不可移”的誓言,彰显了其革命决心。 1908年,刘铁学成归国,奉命在鄂西开展革命活动。他以京山为据点,联络会党、新军及学界力量,秘密组建革命武装。为筹集经费,他说服家人变卖田产,甚至将妻子的嫁妆首饰悉数献出,时人赞其“毁家纾难,义无反顾”。经过两年经营,他在钟祥、潜江、天门等地建立起多个秘密联络点,发展同盟会员数百人,为鄂西起义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刘铁与刘英立即响应,于10月26日在京山永隆镇举义,攻克县城,成立“湖北军政府京山分府”,刘英任司令,刘铁任副司令兼前敌总指挥。随后,他率部西进,连克钟祥、荆门,击溃清军张彪部,切断了清军南下援鄂的通道,有力支援了武昌主战场。在荆门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率敢死队攀城而上,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其英勇事迹传遍鄂西。 三、捍卫共和:从讨袁首义到喋血川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刘铁任湖北陆军第五师第二旅旅长,驻军荆门。他治军严明,严禁士兵扰民,同时兴办学堂、开仓放粮,深得百姓爱戴。然而,革命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宋教仁案”爆发,袁世凯的独裁野心暴露无遗,刘铁怒斥其“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率先通电全国,呼吁“兴师讨袁”。 “二次革命”期间,刘铁任鄂西讨袁军总司令,率部进攻武汉,与袁世凯嫡系部队曹锟部激战于汉阳。因兵力悬殊,起义失败,他被迫流亡上海、日本等地。在日本,他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宣誓“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1914年,他奉命潜回国内,在上海、南京等地策划反袁暴动,因叛徒出卖,多次身陷险境,均凭机智脱险。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日益昭彰,刘铁再次潜回鄂西,重整旧部,联络川鄂边境的会党武装,组建“护国军鄂西支队”,计划从湖北西进四川,配合蔡锷的护国军主力。他提出“先取宜昌,再捣武汉,直逼中原”的战略,于1915年12月在湖北咸丰举义,迅速攻占县城,声威大震。袁世凯急调重兵围剿,命湖北督军王占元率两个旅前往镇压。 1916年1月,刘铁部在咸丰龙潭坪遭敌包围,激战三昼夜,弹尽粮绝。他组织突围时,为掩护部下撤退,亲率卫队断后,不幸中弹被俘。王占元亲自审讯,以高官厚禄诱降,刘铁怒斥道:“我为共和而死,死得其所!尔等助纣为虐,必遭天谴!”1915年1月29日(一说1916年1月),刘铁在湖北恩施从容就义,年仅27岁。临刑前,他写下绝命诗:“浩气长存宇宙间,拼将热血挽狂澜。今生未遂凌云志,且待来生再讨袁!” 四、历史回响:革命精神的传承与铭记 刘铁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风险将其遗体收殓安葬。1927年,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在京山修建“刘铁烈士祠”,孙中山亲题“铁血精神”匾额。1949年后,人民政府多次修缮其陵墓,将其事迹载入地方史志,京山县永隆镇建有“刘铁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使用过的指挥刀、书信手稿等遗物,供后人缅怀。 刘铁的革命生涯虽短,却深刻影响了鄂西乃至全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他是湖北地区最早举起反袁旗帜的将领之一,其“毁家纾难、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志士投身护国、护法运动。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评价:“刘铁以青年之躯,承革命之责,在帝制与共和的殊死搏斗中,用生命诠释了‘天下为公’的真谛,其功不可没。” 作为荆门京山籍的革命先驱,刘铁的事迹不仅是地方历史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缩影。他用27年的短暂人生证明:真正的革命者,从不因征途艰险而退缩,不因生命短暂而平庸。这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至今仍在荆楚大地回荡,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