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桢[明][公元1547年-1626年,晚明文坛盟主李维桢] 湖北荆门京山县人物 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湖北京山人。晚明大臣、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隆庆二年(1568年),举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朝,参修《穆宗实录》,进修撰。出为陕西右参议,迁提学副使,又任浙江、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省最高行政官员),河西兵备督理。他在京外做官,宦海浮沉近三十年。天启初年(公元1621)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天启初年,为南京太仆卿,旋改太常卿。四年,太常卿董其昌复荐,召为礼部右侍郎,后进南京礼部尚书(从一品)。天启六年,卒于家,年八十。崇祯继位,赠太子太保。 李维桢秉性乐观豁达,交际广泛。文章恢宏恣肆,极有才气,每天都有人前往请教。他的诗歌各体兼备,尤擅七言古诗、律诗、绝句,风格多样,可见雄浑壮阔、沧桑悲凉、清远明丽、轻松戏谑等各种诗风。撰写的碑文、题辞几乎遍及海内。明万历时期,以李维桢为代表的湖北作家群体以强有力的现实存在,闪现出璀璨的光芒,证实了“惟楚有材”的价值与魅力。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为李维桢立有传记:“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裕,福建布政使。维桢举隆庆二年进士...” 李维桢(1547年-1626年),字本宁,号翼轩,是湖北荆门京山人,晚明著名文学家、政治人物,也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科举入仕 李维桢自幼聪慧,博闻强记,素有才名,被视为“神童”。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他参加湖广乡试,考中第四十五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年仅21岁的李维桢考中戊辰科进士,随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与文学生涯。 在翰林院期间,李维桢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与名士许穆齐名,当时馆中有“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的俗语,足见其在学问和文章方面的出众能力。万历年间,他参与修纂《穆宗实录》,因表现出色晋升为修撰。 宦海沉浮 李维桢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波折,辗转多地任职。万历三年(1575年),他出为陕西右参议,此后不断迁转,曾担任提学副使、河南右参政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补任江西右参政,后又历任四川左参政、浙江按察使等职。 然而,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维桢在官员考察中被降用,降为浙江右参政,这是他仕途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消沉,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他再次被起用为陕西右参政,分守河西兵备道,之后又先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任职,官至陕西洮岷道右布政使,后致仕家居。 天启初年(1621年),朝廷起用李维桢为南京太常寺卿,但御史贾继春弹劾其登进太滥,他遂以新衔致仕。不过,由于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的疏荐,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他再次被起任原职南京太常寺卿,管少卿事,他并未赴任。后来,他又被荐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然而同年十二月,他便引疾致仕。 文坛成就 文学地位:李维桢是继王世贞之后的晚明文苑盟主,负重名垂四十年。现代文学研究者视其为继王世贞、汪道昆之后的“七子派盟主”“后五子之首”,《明史·文苑传》将他与唐寅、文征明、徐渭、王世贞、董其昌等同列,可见其在晚明文坛的重要地位。 文学风格与作品:他的文章恢宏恣肆,极有才气,诗歌各体兼备,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律诗和绝句。其著作颇丰,主要有《大泌山房集》134卷,还著有《史通评释》《黄帝词韵解》等,其中集诗6卷,杂文128卷。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他的文章多率意应酬之作,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 文学主张:李维桢具有较为开明的文学观念,他保持一种自适心态,以开放的态度接触各个阶层人物,接受各种思潮。例如,他打破当时封建官场的旧秩序、旧观念,专为商人立传,撰写了《赠李汝衡序》,体现出重商思潮在晚明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充满新的人文气息。 交游广泛 李维桢为人乐易阔达,重义轻财,不囿于门户之见,交游十分广泛。他的交游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有不少是山人群体,他自号“大泌山人”,取自家乡京山天门交界处的大泌山,或许也体现了他对山人群体的特殊情感。 他与陈继儒、王稚登、张凤翼等名流交好,也与陆无从、何无咎、俞羡长等布衣山人往来密切。每到一地任职,他都会广交天下士,如在新安拜访汪道昆时结交潘之恒,游吴越时结交丁云鹏,宦居大梁时结交程可中等。即使在他遭谤辞官,杜门在家专心著述时,山人以诗求见,他也无一不见,还会与他们互相酬唱,并且与乡中隐士畅游山水,寄情自然。 李维桢不仅与山人交往密切,还支持他们钻研学问,著书立说,经常为其诗文集作序推荐。他称赞汪明生“不殉名亦不逃名,不避俗亦不忤俗,不谄上交亦不渎下交”,为山人群体辩护,认为真正的山人生活雅致,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晚年生活与逝世 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李维桢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岁。崇祯继位后,晋爵太子太保,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 晚年的李维桢,虽历经宦海风波,但依然保持着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他杜门著述,专心于学问和文章创作,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文学才华融入到作品之中。尽管他因与山人群体交往密切而受到一些非议,甚至被批为“负才而轻佻者”,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文学理念。 李维桢的一生,横跨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他在仕途上几经起落,却始终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晚明文坛的一面旗帜,其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他与山人群体的交往也为研究晚明社会文化生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