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饶正锡

开国中将

饶正锡

饶正锡[公元1911年-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湖北荆门钟祥人物
饶正锡(1911年5月14日—1998年6月22日),又名重远,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饶正锡:从鄂中名医到开国中将的革命征程

饶正锡(1911年—1998年),原名饶重远,湖北荆门钟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与国防建设,以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革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911—1930)
1911年,饶正锡出生于湖北钟祥县(今属荆门)一个中医世家。钟祥地处汉江中游,自古为楚地重镇,清末民初战乱频发,民生凋敝。饶正锡自幼随父学医,系统研习中医典籍,13岁便能独立诊病,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他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尤其是军阀混战中伤病员无人救治的惨状,使他逐渐意识到:仅凭医术难以改变社会,唯有推翻旧秩序,才能让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

1927年,大革命浪潮席卷湖北,钟祥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饶正锡受进步思想影响,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潜回乡间继续行医,却始终关注着革命形势。1930年,红二军团攻克钟祥,饶正锡目睹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毅然放弃安稳的行医生活,带着药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时年19岁。

二、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医疗事业的开拓者(1930—1937)
加入红军后,饶正锡凭借中西医结合的特长,被分配到红二军团卫生部任医生。当时红军医疗条件极其简陋,药品匮乏,器械短缺,他创造性地利用民间草药治疗伤员,摸索出“草药外敷+针灸止痛”的战地急救方法,显著降低了伤员死亡率。

长征中的生死考验: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饶正锡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在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的过程中,他不仅要救治伤员,还要应对部队中爆发的痢疾、伤寒等传染病。他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组织卫生员向战士传授卫生知识,用松针煮水预防感冒,用草药治疗肠胃病,为部队保存了有生力量。过草地时,他亲自背着药箱走在队伍后面,救治掉队的伤员,自己多次因饥饿和疲劳晕倒,醒来后仍坚持工作。
医疗体系的初步构建:到达陕北后,饶正锡调任红军总医院副院长。他主持制定了《红军卫生工作条例》,规范了战地救护流程,建立了分级救治体系(连有卫生员、营有卫生所、师有卫生部),并创办了红军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他还推动中西医结合,组织中医为红军服务,打破了当时对中医的偏见。

三、抗日战争时期:敌后医疗事业的奠基者(1937—1945)
全面抗战爆发后,饶正锡任八路军120师卫生部部长,随部队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面对日军的“扫荡”和封锁,他创造性地开展敌后医疗工作:

机动化医疗保障:针对游击战的特点,他将卫生部拆分为若干机动医疗队,随部队转战,做到“部队打到哪里,医疗保障就跟到哪里”。在雁门关伏击战、齐会战斗等战役中,医疗队在炮火中抢运伤员,存活率高达70%以上,远超当时敌后战场的平均水平。
根据地医疗网络建设:1940年,他调任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处长,负责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他主持建立了边区中心医院、县卫生院、区卫生所、村卫生员的四级医疗网络,推广“新法接生”“预防接种”等现代医疗理念,使边区婴儿死亡率下降50%,军民患病率显著降低。他还亲自参与疫苗研制,成功扑灭了边区的鼠疫疫情。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他扩建了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前身为红军卫生学校),亲自授课,培养了上千名医护人员,这些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1944年,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饶正锡向观察组介绍了边区的医疗成就,其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

四、解放战争时期:大决战中的医疗总指挥(1945—1949)
抗战胜利后,饶正锡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卫生部部长,肩负起保障东北战场医疗工作的重任。东北战场规模大、伤员多,他推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大规模伤员转运体系:在辽沈战役中,他组织了“火车+汽车+担架”的立体转运网络,将伤员从战场快速转运至后方医院,最远转运距离达1000多公里,创下了单日转运伤员5000人的纪录。
标准化救治流程:他制定了《战伤救治标准手册》,统一了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的操作规范,使重伤员死亡率降至15%以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后勤保障协同:他协调兵工部门生产简易医疗器械,组织地方群众参与伤员护理,形成了“军民结合”的医疗保障模式。在平津战役中,他指挥华北、东北两大野战军的卫生部门协同作战,保障了百万大军的医疗需求。

1949年,饶正锡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参与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华南的医疗保障工作。他提出的“阶梯式后送”“分类救治”等原则,成为解放军战伤救护的经典范式。

五、新中国建设时期:国防与卫生事业的领导者(1949—1998)
新中国成立后,饶正锡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和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队卫生体系现代化:他主持建立了全军统一的卫生防疫体系,推广卡介苗接种、血吸虫病防治,有效控制了军队中的传染病。他还推动军队医院向现代化转型,建立了胸外科、骨科等专科中心,引进了青霉素生产线等先进设备,使军队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国防医学教育的开创:1953年,他参与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担任首任院长。他提出“军事医学必须服务于实战”的理念,组织开展核武器、化学武器损伤防治研究,为国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军衔与荣誉:1955年,饶正锡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革”期间,饶正锡遭受迫害,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坚决斗争。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不顾年迈,继续投身军队后勤建设,推动了军队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1998年2月14日,饶正锡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的一生,是从乡村医生到开国中将的传奇,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他始终坚持“为兵服务、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医术精湛、作风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全军将士和人民群众的尊敬。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用手中的手术刀和听诊器,为革命事业保驾护航。”

饶正锡的故乡钟祥,如今建有他的生平纪念馆,其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6:08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大丰区人物
开国大校
革命烈士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抗日英烈
开国少将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长征女红军
开国中将
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
历史的罪人
始兴人物
英勇无畏的民兵剿匪模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开国中将
原甘肃省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委原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获金质奖章
革命烈士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原理事
人民书法家
开国大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
中国考古学之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