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松[公元1899年-1992年,著名教育家] 湖北荆门京山县人物 陈友松,正文介绍:学者、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副主任陈友松、湖北省新闻资料协会会长陈友松、福建省革命烈士陈友松。 陈友松(1899年-1992年),原名豹,字敦伟、友松,是湖北荆门京山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他学通中外,从事教育文化工作近七十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陈友松出生于京山宋河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八九岁时曾辍学放牛,后获得机会前往武昌读书。1915年冬,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博文书院”,从此更加发愤图强。1928年底,他在20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湖北省官费留美生,获得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 随后,陈友松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在美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斐然,五年内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其博士论文以《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为题,对中国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马寅初先生的高度赞扬,马寅初还为之作序,称其在教育学与经济学之边缘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工作。陈友松也因其出色的学术成就,被导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誉为“东亚第一学者”。 教育生涯 回国任教与学术开拓:1935年,陈友松怀着强烈的赤子之情回国,蔡元培先生立即召见他,并亲书楹联“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以示垂爱。此后,他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社会教育学系任系主任,还曾在厦门大学、广州勷勤大学任教。他是我国电化教育、电影教育理论的拓荒者,早在1935年就在大夏大学开设电影教育课程,193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并兼任南京中央教育电影检查委员,主编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电影教育》月刊,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教片,为拓宽国人眼界做出了贡献。 wartime education leadership: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为培养教育人才,于1941年在恩施重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并电请陈友松回鄂担任院长,主持筹建事宜。1942年夏,陈友松临危受命,以“筚路褴褛”的精神,在恩施五峰山下披荆斩棘。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初步完成筹建工作,建立起教育、史地、英文等八个系,延揽名家任教,还建设了一批校舍。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气概,以“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为校训,激励学生立大志,忧天下之忧。然而,由于他习惯了西南联大那种自由的学习空气,不满于恩施的政治气氛和严格的统治,一年后便离开了教育学院。 战后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陈友松继续投身教育事业。1946年他被选为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兼北平分会负责人,1947年作为中国代表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东区教育会议,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7年反右前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副系主任,为新中国的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文革后期,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任专职翻译,即便处于艰难时期,仍未放弃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学术的追求。文革以后,他任北京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虽年事已高,但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直至逝世。 学术成就 陈友松学通中外,著译约370万字,在多个教育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其博士论文《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被誉为我国教育财政学的第一部专书,开拓了新领域。此外,他在电化教育方面的著作和实践,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在苏联教育、比较教育等方面也有深入研究。晚年,他综合所学,集中外先进教育理想,创造性地提出“五全教育观”,即“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全人教育”“全面教育”“全球教育”,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品格与精神 陈友松一生爱国敬业,诲人不倦,展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他曾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而饱受磨难,但他以宽仁豁达的胸怀面对各种不公,平静坦然地接受“劳动改造”。在罹患青光眼的情况下,他仍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逾百万字的译作。他曾说:“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应当理解,为自己活着,是毫无意义的,而当你树立了‘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后,任何艰难困苦绝不会使你灰心丧气。”正是靠着这份坚定的信仰,他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也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1992年,陈友松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国教育史上,激励着后世无数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行。他的弟子为纪念他,主编了《陈友松教育文集》,以介绍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映其学术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