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荆门东宝区人物 董家龙 (1912年-1996年12月24日),湖北荆门人。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读私塾3年。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96年12月24日,董家龙因病于成都逝世,终年84岁。 以下为董家龙少将(1912-1996)的详细生平介绍,依据权威史料及公开档案整理,聚焦其湖北荆门背景与军事生涯核心节点: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912-1930) 出生与家庭背景 董家龙1912年生于湖北省荆门县五里铺镇董家湾(今属荆门市沙洋县)。父亲董尚敬为荆南地区大革命领导人,1927年入党,1928年组织农民暴动失败后转入地下,193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2。父辈的革命精神深刻影响了董家龙。 教育基础 幼年读私塾3年,具备文化基础,为其后来从军、从医奠定关键条件。 二、红军时期:从战士到医卫骨干(1930-1937) 投身红军与早期作战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初任战士,参与江陵草市战斗。战斗中与战友贺彪遇敌诱捕,临危击毙数敌脱险2。 因作战勇猛,在石首攻坚战中率队强攻歼敌,被贺龙赏识选为警卫员2。 转岗医卫的关键转折 1932年,贺龙因其文化素养(私塾背景)派其学医,进入洪湖医务学校,结业后任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卫生队队长,开启医卫生涯。 肃反风波与贺龙保护 1932年:因“会写字”被诬为反革命,经团长贾鸣钟力证获释。 1934年:再因性格倔强被诬“改组派”,与常德善同囚,贺龙亲自干预并断言:“你董家龙给我当过警卫员,我还不了解?”。 长征中的医疗贡献 为右臂炸断的贺炳炎实施截肢手术,在枪炮声中持续2小时挽救其生命。 受贺龙特派,救治重伤垂危的营长傅传作(后为少将),使其奇迹康复。 三、抗日战争:战地医疗创新(1937-1945) 一线救治与毒气战应对 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卫生队长、独立第一旅卫生部长。 1939年河间刘会战斗:日军释放催泪毒瓦斯致80%官兵中毒,董家龙首创“尿液浸湿毛巾口罩”法,示范官兵抵御毒气,最终歼敌700余人。 系统深造与职务晋升 1941年入晋绥军区卫生学校学习,1944年毕业后任358旅卫生部长、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卫生部长。 四、解放战争:大规模战役医疗保障(1945-1949) 西北战场核心医官 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长,在1948年宜川瓦子街战役中,面对2000余名伤员,指挥医务人员在极端条件下高效救治,保障部队战斗力。 后勤体系构建 1949年升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后勤部卫生部长,建立规范化战地医疗流程。 五、新中国时期:军队医疗现代化奠基(1949-1996) 西北军区卫生领导工作 历任第一军后勤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推动西北战区医疗体系标准化。 荣授少将军衔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成为湖北荆门走出的开国将星代表。 晚年与身后 1996年逝世,归葬荆门沙洋县五里铺镇许场村林场,墓碑铭刻其跨越长征、抗战、解放战争的功勋。 历史评价与精神遗产 “贺龙医卫铁三角”之一:与贺彪并称红二方面军核心医官,贺龙称其“一样抗日”的劝导体现革命分工的深远意义。 战地创新典范:从毒气防护到大规模伤员救治,其经验写入解放军战地医疗教材。 荆门红色名片:故居与墓地成为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鄂中革命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