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白文冠

马本斋之母,抗战烈士
白文冠
白文冠[公元1878年-1941年,马本斋之母]+像 河北沧州市河间人物
白文冠(1873年1月—1941年9月),女,回族,马本斋之母,生于清直隶河间县城(今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白狮子街的一个回族家庭,抗日烈士。姊妹六人,文冠最长。少时在清真寺学经,略识文字。21岁时嫁与献县(河北沧州献县)东辛庄贫苦农民马永常为妻,共生四子,长子守朋,次子守清(即马本斋,经名尤素夫·马本斋),三子进坡,四子宝聚三岁夭折。马母勤劳贤惠,虽家境贫寒,经常帮助穷人,深受乡亲们爱戴和尊重,所以村里人习惯叫她“大冠姑”。父亲马永常携三个儿子长期流浪口外,为人牧马,家中生计都是靠马母一人操持。
马母教子有方,教育儿子做人要正直,不屈辱、不苟且,要爱国爱族,学好汉,当英雄,为穆斯林争光。马母积极支持马本斋脱离旧军队奉系军阀,组织抗日,并让三子跟着马本斋一起组建部队。
1941年8月27日,日、伪军五六百人包围了东辛庄,白文冠被拘。在敌人监狱中,她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绝食七天牺牲。《解放日报》两次以较大的篇幅报道了白文冠的英雄事迹。朱德和彭德怀致电冀中军区,称赞:“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具体例证。”马本斋牺牲后,朱德总司令写下了著名的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1985年,献县政府,本斋乡政府为她修建了墓地,建立了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白文冠:大义凛然的抗日英雄母亲
白文冠,1873年1月出生于清直隶河间县城(今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白狮子街,是一位回族女性。1898年,25岁的她嫁入献县东辛庄贫苦农民马永常家,马家仅有五亩薄田,生活艰辛,丰年勉强糊口,灾年则食不果腹。

艰难岁月育正气
1905年,华北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马永常被迫带着两个弟弟前往口外谋生,白文冠独自撑起全家生计。她心地善良、性格刚烈,不仅操持家务,还常接济更贫困的乡邻,在村里备受敬重。她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常给孩子们讲述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故事,教导他们“身要直,心要正,人穷志不短” ,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为回族争气。在她的支持下,次子马本斋得以进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因家境贫寒辍学。13岁的马本斋离开家乡,远赴口外、关东闯荡,历经千辛万苦,后投身行伍,凭借军功升至东北军团长。即便儿子在外为官,白文冠仍时常托人带信,叮嘱他清正廉洁,切勿扰民。马本斋谨记母亲教诲,所率部队纪律严明,深受胶东父老爱戴,获赠万民伞以表敬意。然而,马本斋因出身寒门、刚正不阿,逐渐为军阀所不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母亲鼓励下主动请缨抗日,却遭上司训斥,愤而辞官还乡。

抗日烽火燃斗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国民党河北守军30余万不战而逃。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位于子牙河西岸的东辛庄也屡遭劫难。白文冠目睹乡亲们受苦,强忍悲痛,对儿子马本斋和三子马进坡说:“小鬼子打到家门口,这个仇一定要报!”此时的马本斋早已暗中联络抗日力量,母亲的话更坚定了他组建抗日队伍的决心。

1937年初冬,马本斋召集70余人成立抗日义勇队,在子牙河畔抗击日军,保卫家乡。白文冠虽年事已高,仍带领儿媳组织30多名妇女,为战士们做饭、送水、洗衣,承担起后勤保障工作。在她的带动下,东辛庄村民纷纷投身抗日,有力支持了这支新生的抗日队伍。

但初期的回民抗日义勇队存在诸多问题,队伍成分复杂、战斗力弱,在日伪军和地方武装的压迫下发展艰难,内部还时有矛盾。白文冠见状,劝导儿子寻找可靠的靠山,并建议联系八路军。在她的支持下,马本斋派人联系河北抗日游击军,并在党组织派来的回族干部刘文正等人帮助下,消除了对八路军的疑虑,将队伍改编为回民教导队,后与另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

1938年初,日军闯入东辛庄,杀害了白文冠的大儿子马守时和多名乡亲。面对亲人的鲜血,她悲愤地表示:“这些人命绝不能白搭,我们一定会报仇!”此后,她全力支持马本斋带领队伍加入共产党、八路军。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屡立战功,令日军闻风丧胆。

1939年6月,回民教导总队扩建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任政委。白文冠十分重视回汉团结,常将郭陆顺等汉族干部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并教导马本斋要向汉族同志学习。当时,回民支队参谋哈少甫企图破坏回汉团结,离间队伍与党的关系。白文冠义正词严地怒斥哈少甫,坚决支持马本斋跟共产党走团结抗日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回民支队逐渐成长为一支“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

宁死不屈殉国难
1940年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清剿”“扫荡”,马本斋的家乡成为日军眼中钉。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带领下,采用灵活战术多次重创日军山本联队。山本恼羞成怒,采纳叛徒哈少甫的毒计,决定抓捕白文冠,企图以此逼降马本斋,并引诱回民支队前来营救,进而将其消灭。

1941年8月27日(农历七月初五)拂晓,日伪军从河间、献县、沙河桥三个据点出发,包围了东辛庄。白文冠起初与部分群众隐蔽在村外庄稼地,但最终仍被敌人发现。日伪军为逼问她的下落,对村民施以酷刑,青抗先队员马维良、马维安宁死不屈,被日军杀害;邻居王兆喜也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肯吐露实情。白文冠不忍乡亲们为自己受苦,挺身而出,怒斥汉奸崔丰久,随后被敌人带走。

白文冠被先后押至臧桥据点和河间县城。日军联队长山本摆下宴席,企图为她“压惊”,却遭拒绝,她坚定地表示“我是中国人,不吃日本的饭!”当晚,宪兵队对她进行审讯,面对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白文冠毫不畏惧,坚称儿子们都在抗日。山本见硬的不行,又找来伪县长孙蓉图和与白文冠沾亲的佟万城夫妇,试图用软手段劝降。孙蓉图巧言令色,劝她写信让马本斋投降,白文冠严词拒绝:“我生的孩子是中国人,他坚决抗日,不知道投降二字!”佟万城夫妇跪地哀求她进食,以免连累家人,白文冠则教导他们要对得起国家,让他们转告马本斋,自己死得其所,只要他好好打鬼子,就是尽孝。

1941年9月3日(农历七月十二),山本等人再次逼迫白文冠写信劝降,遭拒后威胁要杀了她。白文冠毫不退缩,怒斥敌人。此后,她坚决绝食,昏迷不醒。这位伟大的中国女性,被捕后大义凛然,以绝食七天的壮烈方式,英勇殉国。

白文冠被捕后,回民支队战士群情激愤,要求攻打河间营救。马本斋识破敌人的阴谋,强忍悲痛,率部转战沧、河、献边缘地带,歼敌5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企图。母亲牺牲后,马本斋悲痛万分,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等壮语,并为全军戴孝,处死了叛徒哈少甫和劝降的回奸马庆来,在河间城外连打胜仗,打得山本联队龟缩城内。

白文冠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延安及解放区各大报刊纷纷报道。她的英勇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2014年9月1日,白文冠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她的名字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传承英雄精神的红色圣地
在沧州市献县本斋乡本斋村北,有一座庄严肃穆、意义非凡的纪念场所——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这里承载着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及其母亲白文冠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占地105亩,园区分为南、北两院,每一处景观与建筑都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

踏入南院,即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由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匾额映入眼帘,庄重而肃穆。院内中央,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纪念碑直插云霄,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英雄的不朽功绩。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笔力雄浑,彰显着对马本斋的高度赞誉与深切缅怀;背面则是朱德总司令的题词“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短短数语,精准概括了马本斋母子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伟大形象,他们不仅是回族同胞的骄傲,更是全民族的楷模。仰望着纪念碑,蓝天白云之下,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们为了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岁月悠悠,马本斋母子虽已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如这纪念碑一般,永远屹立不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纪念碑南面,是马本斋母子的陵墓,陵墓被一座汉白玉铺底的月牙形花坛环抱着,整体呈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既体现了对英雄及其民族信仰的尊重,又为陵园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庄严。在这片安息之地,马本斋母子的英灵得以长眠,他们的故事却在世间口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广场东西两侧,长青柏树巍峨挺立,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英雄的陵墓,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象征着英雄精神万古长青,永不磨灭。此外,陵园内还设有影视厅与追忆厅。影视厅中,放映着记录片光盘资料和各类影视资料,通过生动的影像,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马本斋母子的英勇事迹与民族大义。追忆厅内,则陈列着马本斋生前领导、战友追忆的题词、字画,其中不乏张爱萍将军、吕正操将军、杨成武将军等名人的墨宝,这些珍贵的手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马本斋在战友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为研究马本斋的生平与事迹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与南院一路之隔的北院,便是马本斋纪念馆主馆,其匾额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笔锋刚劲有力,与纪念馆的庄重氛围相得益彰。进入北院大门,迎面是一条笔直宽阔的甬路,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紧贴路两侧,是百位将军碑林,碑林里的碑刻承载着将军们对马本斋的敬仰与追思,从不同维度记录了马本斋的英雄事迹以及他所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碑林的外侧,各有一座母子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它们不仅为园区增添了灵动之美,更象征着马本斋母子之间深厚的血脉亲情以及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沿着甬路前行,尽头是一方形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马本斋骑马雕像,只见马本斋身着戎装,英姿飒爽,手持战刀,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仿佛正率领着回民支队奋勇杀敌,尽显英雄气概。雕像两侧各有一座辅馆,与主馆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念体系。

雕像背后,便是马本斋纪念馆主馆。主馆前的台阶坡度很缓,当人们拾级而上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一步步走向崇高的敬畏之感。走进纪念馆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迎门立有马本斋汉白玉雕像,他面容坚毅,神态威严,周围摆满了前来参观人士敬献的鲜花和花篮,表达着人们对英雄的无尽敬仰与缅怀之情。雕像后面是一座大型浮雕背景墙,上面“马本斋同志不死”七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主席对马本斋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精神的永恒赞誉。纪念馆的展厅迂回曲折,共分为十一部分,采用图片、实物、沙盘、文字及电视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马本斋烈士忧国忧民、英勇奋斗的一生。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马本斋从早年投身行伍,到回乡目睹日军暴行后,毅然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历程;可以了解到他率领回民支队在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与日伪军展开的870余次激烈战斗,歼灭3.6万余敌人的赫赫战功;还能深切感受到马母白文冠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她坚守民族大义,绝食七天,最终以身殉国,用生命诠释了一位母亲的伟大与坚强。展厅中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每一幅画面,都生动地展现了马本斋母子以及英勇善战的回民支队的风采,他们为抗击日寇、保卫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出主馆,外围是一条与母子湖相通的环馆水系,水系两旁设有甬路和绿化带,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宁静的休闲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静静回味参观过程中的所感所悟,在自然的怀抱中,更加深刻地体会马本斋母子的英雄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

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的建设历程,同样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敬意。1985年,献县始建由三间房构成的“马母祠”,旨在纪念伟大的英雄母亲白文冠。此后,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马本斋母子的英雄事迹与精神,又历经多次修建与扩建。逐渐形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拥有房屋12间,其中包括大型展室3间,并矗立着镌刻有毛泽东、朱德同志题词的汉白玉纪念碑一座的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1999年,这里被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同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经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决定筹建民族英雄马本斋纪念馆,由省、市分别投资,中共献县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实施。2001年春,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于2002年4月顺利竣工。随后,为了提升展览效果,增强教育感染力,2005年11月中旬完成布展工作,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不断进行改陈,设置了电子触摸屏和液晶电视等现代化展示设备,多媒体场景更是采用声、光、电等多种先进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回民支队的英勇无畏精神,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2008年8月,献县根据省发改委的总体规划,对马本斋纪念馆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改扩建,扩建规模由原来的10亩一举扩大到105亩。经过精心的规划与建设,主体工程均已完工,布展工作也有序推进。新建成的纪念馆集休闲、观光、教育于一体,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游览体验,更将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着英雄精神的文化殿堂。

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自建成以来,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社会各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2004年,马本斋纪念馆成功入选河北省十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国人民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还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中宣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2006年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这充分体现了马本斋母子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同抗击外敌入侵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事迹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激励着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08年3月21日,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举措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这里,了解马本斋母子的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洗礼。自此,陵园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数量众多,其中不乏来自美国、德国、巴基斯坦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他们都被马本斋母子的英雄精神所深深打动,对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伟大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此外,天津市佟楼小学、河北大学、石家庄市一中等多所院校以及沧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沧州医专、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沧州市支队、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县地税局、共青团献县县委等多家单位,纷纷将马本斋纪念馆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不定期组织师生、员工前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举办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和干部群众深刻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马本斋母子的英雄事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广泛传播,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1年,白文冠被日军抓捕后,宁死不屈,绝食殉国。冀中党、政、军、群各界为她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延安各界也纷纷举行悼念活动。《解放日报》两次以较大篇幅报道了白文冠的英雄事迹,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致电冀中军区,称赞:“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不会灭亡的具体例证。”1944年,马本斋在长期的战斗中积劳成疾,病殁军中。他去世后,党中央主要领导都敬献了挽联,其中朱德总司令的挽联“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高度评价了白文冠和马本斋母子两位民族英雄;毛泽东主席为马本斋敬献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这些挽联和题词不仅是对马本斋母子个人的高度赞誉,更是对他们所代表的抗日民族精神的深刻肯定与弘扬。

如今,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著名“打卡地”,每年都有大批干部群众、学生、游客慕名而来,瞻仰英雄遗迹,接受精神洗礼。在这里,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与伟大精神。同时,本斋回族乡也紧紧围绕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和纪念馆,大力挖掘红色资源,以红色精神引领乡村振兴。一方面,精心勾勒红色文化与时代风貌交织的和美乡村图景,将红色旅游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回族乡风情体验等综合功能的红色旅游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电线电缆、工艺绣品、玻璃工艺制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而马本斋母子的英雄事迹,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拼搏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艾文会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中国历史学家
澳大利亚总理
革命烈士
杰出女性
抗日英烈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四大名旦之一
国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河北省委书记
陕西省委原书记
云南省委原书记
原江西省省委书记
战国杀神,不败战神
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广东清远籍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明朝兵部尚书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菲律宾第二任总统
民主革命者
苏联首任总书记
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
民国十大军阀
马本斋之母,抗战烈士
东北军将领
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
原冀中军区某部指导员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作家
马本斋之母,抗战烈士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汉武大帝
中国作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