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弋夫人(前113-前88年),姓赵,西汉河间(今河北献县东)人,汉武帝刘彻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
汉武帝路过河间时,有人向汉武帝进言,声称此地有一奇女子。随后,官员将一名赵姓女子至汉武帝面前。但此名赵姓女子的双手却紧握成拳状。汉武帝唤她过来,伸出双手将赵姓女子手轻轻一掰,这女子的手便被轻松分开。她由此而得到汉武帝的宠幸,被称为拳夫人, 因居于钩弋宫,又称钩弋夫人。几年后,钩弋夫人怀孕长达十四个月,方才生下一男孩,取名刘弗陵。汉武帝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又听闻上古的尧帝之母也是怀孕十四月,所以将钩弋夫人生产时候所住的宫殿之门命名为尧母门。
征和五年(前88年),钩弋夫人被武帝以“立子杀母”的名义无辜赐死 。汉昭帝即位,将其追封为太后。
钩弋夫人传奇:命运交织的宫廷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钩弋夫人赵氏的故事充满神秘色彩与跌宕起伏,她的一生与汉武帝刘彻紧密相连,在大汉宫廷的风云变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奇初现:奇女入宫
汉武帝刘彻巡游河间时,听闻当地有奇女子。迷信天命的汉武帝本就对奇异之事充满好奇,即刻下令派人寻访。很快,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进入众人视线。此女双手紧握成拳,无法伸展。汉武帝亲自上前,轻轻一掰,女子的手竟奇迹般地分开了。汉武帝大为惊奇,将其扶入随行轺车,带回皇宫,宠爱有加,赐号“拳夫人”,她便是赵氏 。
赵氏的父亲生前已去世,曾因犯法受宫刑,成为宦官,任中黄门之职,逝于长安,葬于雍门。这段身世背景,也为赵氏入宫后的命运增添了几分复杂色彩。
圣宠优渥:诞育皇子
入宫后的赵氏备受汉武帝青睐,被晋封为婕妤,入住钩弋宫。太始三年(前94年),时年63岁的汉武帝迎来喜讯,赵氏怀胎十四个月,生下一子,取名刘弗陵,号“钩弋子”。这一特殊的孕育时长,让汉武帝联想到上古尧帝之母同样怀胎十四月产子,兴奋之余,他将赵氏生产的宫殿之门命名为“尧母门” ,足见对这个幼子的珍视,也使得赵氏在宫中的地位愈发尊崇。
宫廷风云:巫蛊之祸与储位之争
征和二年(前91年),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遭苏文、江充等人诬陷,因无法自证清白而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自杀。此后,太子之位空缺,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长子刘据已死,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剩下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和幼子刘弗陵有继承皇位的可能 。
刘旦在刘据死后,急于上位,上书汉武帝,请求回长安担任皇宫保卫,意图被立为太子。此举惹怒汉武帝,不仅斩杀了刘旦派来的使者,还削去其封国三县。刘胥生性奢侈,贪图享乐,行为不循法度,自然难以成为皇位继承人。刘髆是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之子,其舅父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曾密谋立刘髆为太子,事情败露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刘髆也于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去世 。
相比之下,刘弗陵虽年幼,却深得汉武帝喜爱。征和三年至征和四年(前90年―前89年)间,汉武帝认为五六岁的刘弗陵身体健壮、聪慧过人,颇有自己年少时的风采,萌生了立其为太子的想法。然而,考虑到刘弗陵年幼,赵氏正值盛年,汉武帝担心出现女主专政、祸乱国家的局面,迟迟未能下定决心 。
香消玉殒:钩弋夫人之死
关于赵氏的死亡时间,史料记载模糊,大致在后元元年至后元二年(前88年―前87年)之间,其死因在《汉书》和褚少孙补记的《史记》中说法略有不同。《汉书》记载,赵氏在甘泉宫伴驾时犯错,遭到汉武帝责罚,最终忧惧而死,葬于云阳宫 。褚少孙在《史记》补记中则称,汉武帝命内廷画工绘制周公抱周成王受诸侯朝拜的图画,赐给霍光,暗示欲立刘弗陵为太子。不久后,汉武帝斥责赵氏,赵氏摘下首饰叩头谢罪,仍被汉武帝下令投入监狱。赵氏回头望向汉武帝,汉武帝决绝道:“快走,活不成了!”最终,赵氏死于云阳宫 。有观点认为,司马迁倾向于赵氏被汉武帝赐死,而班固“以忧死”的记载或有为尊者讳的意图,司马迁的记述中也流露出对赵氏悲剧命运的同情 。
赵氏死后,汉武帝曾询问身边人对其死亡的看法。有人提出疑问:“为何要在立其子为太子前杀其母?”汉武帝解释道,自古以来,国家内乱多因君主年幼、太后壮年掌权而起,女主独断专行、骄横放肆,难以制衡,吕后之乱便是前车之鉴 。
母凭子贵:身后追封
后元二年(前87年)春天,汉武帝临终前,正式立刘弗陵为太子,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幼主。汉武帝去世后,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即位当年秋七月,追封母亲赵氏为皇太后,征发两万役徒修建云陵(位于甘泉宫南,后称女陵 )安葬赵氏,并设置园邑三千户守护陵墓。始元元年夏,又为赵氏修建园庙。始元五年,追赠赵氏之父为顺成侯,在扶风设置园邑二百家,派专人奉守,并对赵氏家族成员予以赏赐。不过,赵氏家族并未有人入朝为官,仅对其父亲进行了追封 。
历史印记:评价、遗迹与传说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评价赵氏“少好清静”“姿色甚佳” ;《列仙传》称她“少好学沉静”,但也感慨其“委身受戮,尸灭芳流”的悲惨结局 。后世文人如徐钧、司马光、魏收等,对汉武帝杀赵氏的行为多有批判,认为其虽有防范女主乱政的意图,但手段过于残忍,违背人伦 。
赵氏的陵墓云陵位于淳化县城北9公里处,历经两千多年,虽岁月沧桑,但仍留存至今。陵园呈方形,有夯土园墙环绕,封土为覆斗形,陵园内还发现外藏坑、建筑遗址等 。1913年,云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与云陵相关的文物如“长毋相忘”瓦当,被认为可能是云陵建筑所用,表达了汉昭帝对母亲的怀念;而“赵婕妤印”也引发过关于其归属的猜测 。
在民间,人们以多种方式纪念钩弋夫人。传说她去世于农历四月十八日,家乡父老在武垣县城修建钩弋庙,虽庙宇已不复存在,但庙会活动流传下来 。1916年,当地居民重塑钩弋夫人像,唱戏纪念,并留下“汉宫春”匾额和相关对联,尽显崇敬之情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前,肃宁县窝北镇及周边乡村有包粽子纪念钩弋夫人的习俗,区别于端午节包粽子,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
钩弋夫人的故事还衍生出诸多趣闻轶事与文化影响。她的形象被收录进志怪小说《列仙传》、《百美新咏图传》等作品;其双手藏钩的传说,被认为是藏钩游戏的起源,这种游戏在唐朝皇宫盛行,并对后世游戏文化产生影响;“玉燕钗”的传说也为她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浪漫色彩 。然而,关于她的结局、藏钩游戏起源以及“钩弋”名称的由来,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也让钩弋夫人的故事在历史的迷雾中更具探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