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之奇[公元1904年-1946年]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人物 戴之奇,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比照校本部第四期)步科毕业。又名子奇,贵州兴义人。武昌师范大学预科、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北伐军第一军第十四师排长、连长、营长。1928年入陆大学习。1931年冬毕业后任第十八军军官大队中校大队长,第十四师八十三团上校团长,第九十四师五九三团团长。1933年冬任陈诚的上校随从参谋,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陆军整理处上校委员。1935年10月任第一〇七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〇三师副师长,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训练处副处长,中央训练团三青团工作人员训练班少将副主任,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政治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第二十七军少将参谋长。1940年冬任第九战区湘鄂边游击挺进纵队参谋长。1942年春任第九十四军一二一师师长。1944年7月任第十八军副军长。1945年1月任青年军第二〇一师师长。1946年起任青年军第六军副军长,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长。1946年12月18日在沭阳与人民解放军作战,战败时自杀身亡。次年2月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戴之奇,1904年5月21日出生于贵州兴义纳省乡,原名戴光珍,又名子奇,是国民党中将。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戴之奇少年时进入纳省私塾学习,12岁开始进城接受新式教育,分别在云南省立中学、成德中学读书。1923年,他考上国立武昌师范大学预科。1926年,在师范大学尚未毕业的戴之奇,中途辍学南下广州。同年6月6日,他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同年12月30日毕业,享受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同等政治待遇,从此开启职业军人生涯。 在黄埔期间,戴之奇因扎实的文化功底,成为一位赵姓教官的弟子,后来娶赵教官的女儿赵泽芸为妻,育有一个儿子戴明哲和六个女儿,分别是戴毓坤、戴捷芬、戴曼意、戴丽娟、戴贻慧、戴云南。 军事生涯 北伐战争时期: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毕业后,戴之奇任该校黄埔同学分会筹备会委员,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第十四师步兵第二十八团步兵连排长、连长,参加了松口、江东桥、镇江、邵伯、龙潭战役。1928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步兵第五十八团第二营营长,随军参加第二期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2月,戴之奇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学习,1931年10月毕业。1931年冬,任第十八军军官大队中校大队长,后相继担任第十四师八十三团上校团长、第九十四师五九三团团长。1933年冬,任陈诚的上校随从参谋,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陆军整理处上校委员。1934年,他率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南丰战役中被红军击伤。1935年10月,任第一〇七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1937年2月22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步兵上校。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戴之奇任第一〇三师副师长,参加了淞沪会战,防守江阴要塞,与日军对抗近三个月,军力损失过半后突出重围,接着参加南京保卫战,守卫中山门,成功掩护国府卫戍长官部安全撤离。此后,他还担任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训练处副处长,中央训练团三青团工作人员训练班少将副主任,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政治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第二十七军少将参谋长等职。1940年冬,任第九战区湘鄂边游击挺进纵队参谋长。1942年春,任第九十四军一二一师师长,后奉命到重庆,升任青年军整编201师师长。1943年,他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诸役,10月10日获颁三等宝鼎勋章。1944年7月,任第十八军副军长。1945年1月,继续担任青年军第二〇一师师长,先后率部参加了长沙会战等大战、恶战,在抗战中战功卓著。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起,戴之奇任青年军第六军副军长,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长。1946年11月1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46年12月,戴之奇率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率第六十旅及第九十二旅一个团,并指挥整编五十七师预备三旅、整编二十六师四十一旅等部共三个半旅为左翼,向新安镇进犯;整编十一师为右翼,向沭阳进犯。12月13日至19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发动宿北战役,将戴之奇指挥的部队包围在宿迁县以北的嶂山、仁和圩、晓店子地区。戴之奇所部被解放军逐步压缩防线,陷入绝境。12月18日,戴之奇见突围无望,在师部内开枪自尽,整编第六十九师失去指挥官后迅速崩溃,被解放军全歼。 人物评价 戴之奇在军事生涯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勇气。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抗击日军的战斗,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等重要战役,可谓九死一生,为抵御日军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当时的军中也算是较为突出的将领,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声誉,在蒋氏父子心中是忠臣爱将。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执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最终在宿北战役中兵败自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其命运也成为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逐渐走向失败的一个缩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军事指挥上有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如果能将这些才能用于保卫国家、维护和平,或许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 戴之奇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其经历反映了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他在抗战中的表现值得肯定,但在解放战争中的错误选择也导致了其悲剧性的结局。在宿北大战纪念馆中,二楼东头展厅展示了戴之奇用的手杖和电话机,作为历史的见证,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和认识这位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人物。1984年6月,在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之际,台湾当局以“黄埔建国文集编纂委员会”之名出版纪念刊《黄埔军魂》,戴之奇被列入第一、二期生“英雄姓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