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嗣立[唐][公元654年-719年,唐朝宰相]: 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人物 韦嗣立,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唐朝时期宰相,纳言韦思谦之子,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 [1]。其先祖自京兆杜陵南迁,客居襄阳,后来又迁到了郑州阳武。 少举进士及第,出任双流县令,政有殊绩,迁莱芜县令。得到武则天赏识,入为中书舍人,历任凤阁侍郎及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受到韦庶人叛乱牵连,安置于陈州。 开元七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兵部尚书,谥号为孝。 韦嗣立(654年—719年),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是唐朝时期的宰相,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为纳言韦思谦之子。他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代帝王,仕途起伏,以直言敢谏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早期仕途与政绩初显 韦嗣立少举进士及第,初任双流县令。在任期间,他政绩卓著,展现出非凡的治理才能,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其政绩堪称蜀中之最。之后,他迁任莱芜县令。证圣元年(695年),其兄韦承庆为凤阁舍人,因病去任,在兄长的举荐下,韦嗣立代为凤阁舍人,深得武则天信任。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忠诚,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直言敢谏与地方任职 武则天长安年间,韦嗣立升任凤阁侍郎。当时,酷吏横行,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韦嗣立却敢于挺身而出,犯颜直谏,他向武则天提出“兴学校、洗枉滥”的建议,希望通过兴办学校来培养人才,纠正酷吏制造的冤假错案,以稳定政局、安抚民心。然而,他的建议未被武则天采纳。 后来,韦嗣立受到州县非议,便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于是以凤阁侍郎身份检校汴州刺史。在地方任上,他依然秉持着尽职尽守的态度,致力于地方治理,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兄弟相继为相 长安四年(704年),韦嗣立以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朝廷决策,为武则天出谋划策。同年,武则天与宰相商议如何任命管理州县官吏,纳言李峤、夏官尚书唐休璟建议从朝中台、阁、寺、监等各部门,选择优秀官员分典大州。韦嗣立带头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不久,其兄韦承庆接替韦嗣立任宰相,韦嗣立转任成均祭酒(国子祭酒),兼检校魏州刺史,后又徙任洺州刺史。兄弟二人在短期内相继担任宰相,加上之前他们的父亲韦思谦也曾任宰相,十余年间,父子三人相继为相,成为当时政坛的一段美谈。 中宗时期的起伏 神龙元年(705年),神龙革命爆发,张易之兄弟被诛。韦承庆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坐罪被贬流放岭南循州,韦嗣立也受到株连,被贬为饶州长史。但一年后,他便被征为太仆少卿,兼掌吏部选事,得以重返朝廷核心圈层。 神龙二年(706年),韦嗣立出任相州刺史。十一月,韦承庆去世,韦嗣立接任黄门侍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他转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担任宰相之职。 韦嗣立与万年人韦后同姓,中宗特令将他编入韦后属籍,对他十分优待。中宗曾亲自驾临韦嗣立在骊山的别墅,令随从官员吟诗作赋,还亲自撰写诗序,并封韦嗣立为逍遥公,将其别墅赐名为清虚原幽栖谷。景龙四年(710年),韦嗣立升任中书令,达到了仕途的又一高峰。 然而,同年五月,韦后、安乐公主毒杀中宗,意图自立为帝,结果被太平公主和临淄王李隆基所灭。韦嗣立因与韦后同姓且有属籍关系,在乱中几乎被杀,幸得宁王李宪救护才得以幸免。 睿宗与玄宗时期的变迁 唐睿宗即位后,韦嗣立被贬为许州刺史,开始了其在睿宗、玄宗时期的辗转仕途。开元初年(714年),他入朝为国子祭酒,但又因在中宗朝任宰相时未能阻止宗楚客、韦温等人压迫睿宗,再次被贬为岳州别驾。 此后,韦嗣立在地方任职多年,很久才升迁为陈州刺史。他在地方上依然兢兢业业,努力为百姓谋福祉,尽管历经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晚年与逝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韦嗣立担任陇右道河西黜陟使,负责考察地方官员政绩。他秉持着公正无私的态度,弹劾了河西节度使盖嘉运。然而,这一举措却给他带来了麻烦,他因此被贬为陈留太守。可惜的是,还未上任,韦嗣立便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为“孝”,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和品德。 韦嗣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八首,如《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等,其诗作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优美,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韦嗣立一生历经唐朝前期多个重要历史阶段,仕途虽跌宕起伏,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以直言敢谏、忠诚为国的形象留名青史。他的政治生涯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武周时期至开元初年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