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会[唐][?-635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 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人物 刘政会,滑州胙城县(今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人,匈奴族。隋末唐初大臣。 隋朝末年,任太原鹰扬府司马,投靠太原留守李渊麾下,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参与晋阳起兵,为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唐朝建立后,授卫尉少卿,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刘武周攻陷太原后,兵败被俘,忠贞不屈。获救后,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册封邢国公。 贞观九年(635年),刘政会逝世,追赠民部尚书,谥号为“襄”,配飨唐高祖庙庭,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追封渝国公。永徽五年(654年),追赠并州都督。 刘政会:凌烟阁上的忠烈辅弼,延津走出的大唐元勋 在河南新乡市延津县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一位在大唐开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刘政会。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忠勇智略辅佐李渊、李世民父子定鼎天下,见证了隋末唐兴的风云变幻,其生平事迹不仅彰显了乱世中的忠义品格,更折射出初唐政治格局的演进轨迹。 一、出身与早年:乱世中的潜龙在渊 刘政会的生年史料未详,其故里为隋代卫州汲县(今河南新乡延津县)。延津地处黄河故道,自古为中原要冲,隋末时更是群雄逐鹿的焦点地带。刘政会的家族背景虽无详细记载,但从其早年能跻身隋官体系来看,应出身于地方士族或寒素中的有志之士。 隋末天下大乱前,刘政会曾任太原鹰扬府司马,这一职位虽属中下级军职,却让他得以结识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当时的李渊正暗中积蓄力量,图谋推翻隋炀帝国祚,而刘政会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察觉到李渊的雄才大略,逐渐成为其暗中倚重的心腹。据《旧唐书》记载,刘政会“性果决,有识度”,在李渊筹备起兵期间,他多次利用职务之便传递情报、联络义士,为太原起兵的顺利发动奠定了基础。 二、太原起兵:首倡大义,力挽狂澜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正式举起反隋大旗,刘政会成为这场兵变的关键推动者之一。据《新唐书·刘政会传》载,起兵前夜,刘政会“诈为炀帝敕书,发太原兵讨辽东,以激怒众心”,巧妙地利用隋末百姓对征辽之役的不满,点燃了军民的反隋情绪。起兵当日,他又当众揭露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通敌罪证”(实为李渊铲除异己的策略),协助李渊迅速控制太原军政大权,避免了兵变初期的内部分裂。 李渊称帝后,论功行赏,刘政会因“首定太原,佐命之功第一”被封为卫尉少卿,赐爵邢国公。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职责是镇守太原——这座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当时关中初定,群雄环伺,太原作为北方屏障,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刘政会在此期间“抚民安境,整饬军备”,不仅抵御了突厥的多次袭扰,还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粮草兵源,成为李渊巩固后方的“定海神针”。 三、身陷敌营:忠贞不屈,名动天下 武德二年(619年),刘政会的人生遭遇重大转折。当时割据势力刘武周派遣部将宋金刚攻陷太原,刘政会来不及撤退,不幸被俘。宋金刚胁迫其投降,许以高官厚禄,却遭到刘政会的严词拒绝。据《资治通鉴》记载,他“被囚狱中,仍密遣人诣长安,陈贼中虚实”,即便身陷囹圄,仍心系李唐,暗中传递军情。 刘政会的忠贞之举传到长安后,李渊深受感动,叹曰:“政会身陷贼庭,不忘本朝,真社稷之臣也!”这种在绝境中坚守气节的品格,不仅赢得了李渊的信任,更成为初唐君臣推崇的忠义典范。直到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击败刘武周,收复太原,刘政会才得以脱险归唐。回朝后,李渊亲自设宴慰劳,恢复其官爵,并加授光禄大夫,以示褒奖。 四、贞观年间:辅佐新政,安享荣宠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后,刘政会继续受到重用。他历任刑部尚书、洪州都督等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治政能力。在刑部任内,他参与修订《贞观律》,主张“宽刑慎罚”,推动了唐代法律体系的完善;任洪州都督时,他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使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为“贞观之治”的出现贡献了地方治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刘政会虽非李世民“秦王府旧部”,却因其忠直品格赢得了唐太宗的敬重。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元勋,命阎立本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刘政会位列第二十一位,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等名臣并列。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肯定,更体现了李世民“不念旧恶、唯才是举”的治国胸襟。 五、晚年与身后:功载史册,泽被后世 刘政会的晚年较为平静,他于贞观九年(635年)病逝,享年约六十余岁。唐太宗闻讯后,追赠其为民部尚书(后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谥号“襄”,陪葬昭陵——这是唐代功臣的最高荣誉之一。 刘政会的后裔也多有显达者,其子刘玄意娶唐太宗之女南平公主,官至汝州刺史;其孙刘奇在武则天时期任天官侍郎,以清廉著称。从唐代到宋代,刘政会的事迹被多次载入正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他“忠而有谋,身履危难而志节不亏”,成为后世忠义臣子的标杆。 六、历史影响:从地方才俊到国家柱石 刘政会的生平虽无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深刻反映了隋末唐初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与价值追求。作为从延津走出的寒门士子(相较于关陇贵族而言),他凭借忠诚与才智跻身帝国权力核心,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为唐代“科举取士”的兴起提供了早期范例。 在军事上,他镇守太原的经验为唐代边疆防御体系提供了借鉴;在政治上,他参与制定的律法与吏治规范,成为“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而其“身陷敌营而不屈”的事迹,更被纳入唐代官方伦理教育体系,强化了士人“忠君报国”的精神内核。 如今,在河南新乡延津县的历史文化纪念馆中,刘政会的画像与事迹仍被重点展示。这位从黄河岸边走出的大唐功臣,不仅是延津人的骄傲,更成为中原文化中“忠义智勇”精神的象征。他的一生证明: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选择若与历史趋势相契合,即便出身平凡,亦能书写不朽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