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李春昱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春昱

李春昱[公元1904年-198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新乡市卫辉市人物
李春昱(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河南卫辉人,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春昱(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河南卫辉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大地构造学、区域地质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勘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早年求学:逆境中的求知之路
1904年,李春昱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私塾先生,家中虽不富裕,但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他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启蒙,10岁进入卫辉县立高等小学,因成绩优异多次跳级。1919年,15岁的李春昱考入河南省立汲县中学(今卫辉市第一中学),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接触科学思想,尤其对地理课本中“地球构造”章节产生浓厚兴趣,这成为他投身地质事业的最初萌芽。

1922年,李春昱以全省前列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李四光教授。在北大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地质调查、矿物鉴定等基础理论,参与了李四光主持的周口店地质考察,首次实地接触到古生物化石与地层构造,学术视野逐渐开阔。1928年,他以毕业论文《北京西山地质构造初步研究》获学士学位,文中对西山褶皱带的分析得到李四光高度评价,称其“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学术起步:从田野调查到理论探索
1928年毕业后,李春昱加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启了长达60年的地质科研生涯。早期他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足迹遍布华北、西北等地:
- 1929年,参与河北宣化一带地质填图,首次发现上元古界“宣龙式铁矿”的层位特征,为该类型铁矿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 1931年,带队赴陕西、甘肃考察,对秦岭东段地层划分提出新见解,将传统“秦岭系”细分为太古代结晶岩、古生代沉积岩等不同构造层,修正了前人对秦岭地质演化的单一化认知。
- 1935年,他深入四川、云南进行地质调查,在金沙江流域发现中生代火山岩系与煤田的共生关系,为西南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奠定基础。

1937年,李春昱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施蒂勒(Wilhelm Stille),系统学习大地构造学理论。留学期间,他专注于“构造旋回”与“地槽学说”的研究,对比中欧与中国地质构造的差异,提出“中国地槽演化具有多阶段性”的观点。1940年,他以论文《论中国东部地槽的发展》获博士学位,该文首次将欧洲地槽理论与中国实际地质情况结合,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早期重要文献。

三、战乱中的坚守:动荡岁月的地质实践
1940年回国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李春昱辗转于西南大后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地质工作:
- 1941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同时兼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南分所研究员,主讲《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等课程,培养了一批抗战时期急需的地质人才。
- 1943年,带队深入贵州、广西喀斯特地区,完成《西南喀斯特地貌与矿产分布关系》报告,首次指出喀斯特溶洞沉积与铝土矿形成的关联性,为后来贵州铝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早期地质数据。
- 1945年,参与云南个旧锡矿的地质勘探,提出“锡矿脉与花岗岩侵入体时空分布一致”的理论,指导了战后个旧锡矿的大规模开采。

抗战胜利后,李春昱负责东北地质调查接收工作,1946年任长春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他组织完成了松辽平原初步地质填图,首次提出“松辽盆地具有油气远景”的预测,这一判断在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发现后得到验证,成为他在矿产预测领域的经典案例。

四、新中国时期的学术巅峰:推动地质科学体系化发展
1949年后,李春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地质事业,历任东北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教授、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一)大地构造理论的创新与应用
- 1950年代,他主持“中国大地构造图(1:300万)”的编制工作,首次将中国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天山-兴安地槽系等),该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全国性大地构造基础图件,沿用至1970年代。
- 1962年,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系统阐述“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认为中国地壳演化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等多个构造旋回,每个旋回都伴随地槽-地台的转化,这一理论成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重要学派之一。
- 1970年代,他积极引入板块构造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地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观点,推动了中国板块构造研究的起步。

(二)矿产资源勘探的指导作用
李春昱始终强调地质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在多个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关键作用:
- 1956年,指导甘肃金川镍矿的地质勘探,通过分析矿体与超基性岩体的构造关系,确定了镍矿的埋藏规律,使金川成为中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
- 1964年,参与“三线”建设中的矿产资源调查,主持编制《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构造控制图》,为攀枝花铁矿、六盘水煤矿等大型项目的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 1980年代,他虽已年过七旬,仍参与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提出“盆地边缘断裂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区”的预测,为塔里木油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学术组织与国际交流
1955年,李春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此后担任多项学术职务:
- 1957年起,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推动了全国构造地质研究的协作与规范。
- 1960年代,参与创办《地质学报》(英文版),担任副主编,促进中国地质成果的国际传播。
- 1978年,率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作《中国多旋回构造与矿产形成》报告,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此后多次应邀赴欧美讲学,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地质学界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五、教育与传承:培育地质事业的后备力量
李春昱一生重视地质教育,主张“地质人才必须从野外实践中培养”。1952年,他参与创建东北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学部),任地质系主任,主持制定了新中国首个《构造地质学专业教学计划》,强调“理论课程与野外实习并重”,其中“夏季野外实习6个月”的设置,成为地质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典范。

他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的领军人物,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构造地质学家)、工程院院士裴荣富(矿床学家)等。学生们回忆,李春昱带野外实习时“总是身先士卒,在陡坡悬崖处亲自示范采样方法,晚上在油灯下逐份批改实习报告,连一个地层符号的错误都不放过”。

六、晚年成就与学术影响
1980年后,李春昱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科研工作:
- 1982年,出版《中国板块构造概论》,系统总结了板块构造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成果,提出“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汇带,构造活动具有复合性”的观点,成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 1985年,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大地构造”分支,梳理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脉络,规范了相关术语与概念。
- 1987年,他捐赠多年积蓄设立“李春昱地质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地质专业学生,截至2023年,已有近千名学生获此奖项。

李春昱的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1985年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地质学界评价他“是将西方地质理论中国化的先驱,其多旋回构造理论为理解全球大陆演化提供了新范式”。

七、生平尾声与精神传承
1994年8月6日,李春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临终前,他仍嘱托助手“要继续关注青藏高原的构造研究,那里是解开中国地质之谜的关键”。

李春昱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地质科学发展的缩影。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深耕于大地构造的理论探索,又扎根于矿产勘探的生产实践;既传承了中国地质学界“实地调查”的优良传统,又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他留下的不仅是丰硕的科研成果,更有“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地质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资源勘探与科学进步不懈奋斗。

作为河南卫辉籍科学家,李春昱始终心系家乡,1980年代曾多次回卫辉考察太行山南段地质构造,指导当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如今,卫辉市建有“李春昱纪念馆”,展示其生平事迹与科研成果,成为当地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1 17:26
上一篇:高为炳下一篇:赵振业
秦国名将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国务院总理
脱口秀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开国中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烈士
翁源人物
广州市政协原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中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宝安区人物
开国少将
蒋介石之长子
中国作家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朝宰相
宋朝宰相
安阳专署农科所所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