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来川[公元1911年-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南新乡市获嘉县人物 靳来川(1911年—1987年0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河南省获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军卫生部司药长、红三军团团卫生队队长、红军后方医院院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卫生部附属医院院长、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卫生部院长、第一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西北军区总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医院院长等职。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7年07月13日逝世。 靳来川(1911年-1987年7月13日),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是一位在医疗卫生领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苦难童年与早期经历 靳来川于1911年出生在获嘉县大清营村一个贫农家庭。幼时,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11岁时,他跟随兄长到焦作煤矿当童工,小小年纪便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强度,饱受生活的艰辛。13岁时,靳来川又前往郑州做泥瓦工,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度过了5年艰苦岁月。 1929年,靳来川流落开封,随后投入冯玉祥部队二十六路军。他在军医处学习护士及司药,凭借自身努力,毕业后被分配到七十四旅卫生队任护士兼司药。这段经历,让他初步接触到了医疗卫生工作,也为他日后在军队中从事医疗事业奠定了基础。 投身革命,崭露头角 1931年,靳来川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参加了宁都起义,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改编后,他被分配到红十五军卫生部任司药主任,开启了他在人民军队中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生涯。 1932年4月,靳来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积极参加了粉碎敌人第三、四、五次对江西苏区“围剿”的战役,在江西赣州战役,福州、泽州、广东水口等主要战役中,都全身心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工作中,不畏艰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3年4月,靳来川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他被任命为三军团兵站医院三所所长。当时三所设在最前线,在广昌战役,高虎脑、万年亭战役中,面对数千名伤员,靳来川带领全所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圆满完成了战场救治转运任务,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1934年9月,靳来川调任三军团四师十一团卫生队长,并于同年10月参加了长征。长征途中,三军团与敌人作战百余次,他带领团卫生队克服重重困难,严格按照上级意图完成了伤病员的医疗救护任务,其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得到了团政委王平的称赞。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靳来川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兵站医院副院长,参加了直罗镇战役。战役中,红军全歼敌一○九师,他组织医院接收了该师医院全部人员及药品器材,并妥善安置伤员。在此期间,毛泽东到兵站医院视察,看到靳来川等医院负责同志初冬仍身着单衣,便亲自批条为他们每人发放一件棉大衣,这让靳来川深受感动,主席的关怀也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抗战烽火中的医疗贡献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东征作战,靳来川带领兵站医院开赴前线进行伤员救治。5月初回师陕北后,他被任命为红军第三后方医院院长,还带领医院参加西征战役,收治第二、四方面军的伤病员。 抗战爆发后,第三后方医院改编为八路军卫生部附属医院,靳来川任院长。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打响,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靳来川奉命带领附属医院经五台山到达耿镇,接收了数百名重伤员,其中大多是老红军。他亲自带领医务人员,历经艰难,将这批伤员长途转运回陕北,克服了治疗、护理、转运等诸多难题,圆满完成任务。 1939年初,靳来川负责组建八路军军医院,任副院长(当时院长未到职)。他与后来到任的院长苏井观一起,在原卫生部直属医疗所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医院吸引了各地专家和技术干部,还有印度援华医疗队加入,设有多个科室,成为陕甘宁边区规模较大、医疗质量较高的军队医院。 1940年初,靳来川又奉命组建八路军留守兵团野战医院,并担任院长。他带领全院人员克服困难,亲手挖掘窑洞,搭建起医院设施。他始终秉持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办院方针,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医院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受到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的通令嘉奖。 1942年12月,靳来川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后又到中央党校学习,并跟随中央医院苏联专家进修外科。1945年7月,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靳来川临危受命,担任医疗队长,前往爷台山前线抢救伤员。随后,在绥包战役等战斗中,也总能看到他带领医疗队忙碌的身影。 解放战争时期的医疗保障 1946年夏,靳来川参加“中原突围”后回到晋绥边区。此后,他相继担任晋绥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卫生部部长,致力于组建纵队野战医院,并开办了一年制医训队与药剂队,为部队培养了百余名技术骨干,充实了医疗力量。 他跟随部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清涧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1948年3、4月,在宜川瓦子街战役后,靳来川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兼党委书记(当时卫生部无部长和政委),他不仅要负责西北野战军的卫生勤务领导工作,还直接管理四个野战医院,工作任务繁重,但他始终兢兢业业,从未懈怠。 1949年初,靳来川参加了澄合战役及荔北战役,他指挥第三野战医院出色完成伤病员转运和医疗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奖励。同年夏秋,他又参与了扶眉战役、解放西安、兰州等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靳来川先后担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西北军区总医院院长。他认真贯彻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原兰州伪中央医院专家的特长,建立了“计划治疗”“科主任负责制”等制度,使医院服务态度和医疗质量大幅提升,医院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兰州军区总医院还荣立二等功,靳来川本人也被授予三等功。 后来,靳来川还担任过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赴朝医疗卫生检查团副团长,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医疗卫生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55年7月,靳来川调到北京,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局副局长。 1956年至1966年,靳来川担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他积极从各地调入专家,组建技术骨干队伍,明确以医疗工作为中心,狠抓基础医疗建设,组织医务人员技术大练兵,使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靳来川晋升为少将。1965年,他担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1971年,陈毅元帅身体不适,经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并做手术,由靳来川主持。术中发现癌瘤,周恩来得知后十分重视,指示全力抢救,靳来川积极组织力量,尽力为陈毅元帅提供医疗救治。同年,由于一些复杂的政治原因,靳来川离开工作岗位。 文革结束后,经审查,认定靳来川忠于党和人民,忠于职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重新得到信任和重用。 晚年与逝世 1987年7月13日,靳来川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尤其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队医疗建设,他始终坚守岗位,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救治了无数伤病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勇前行。 靳来川将军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将领的使命与担当,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他为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军队战斗力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