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芝[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像 河南省新乡市人物 崔俊芝,1938年7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崔俊芝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崔俊芝1938年7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1954年至1957年,他在河南省卫辉市第一高级中学就读。之后,崔俊芝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于1957年至1962年期间在该校学习,其间1960年4月到1961年底还担任了助教工作。1962年,崔俊芝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开启了他在科研领域的征程。 科研生涯 早期有限元方法研究与应用:1962年,崔俊芝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在冯康教授指导下从事有限元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1963年,他提出了基于Lame方程的三角形和矩形混合网格的积分守恒型差分格式,并与王荩贤合作给出了基于极小势能原理的三角形和矩形有限单元。1964年春,他独立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求解平面弹性问题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混合的通用有限元程序,成功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首次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大型水电工程的应力分析,意义重大。基于此原创性研究,他与冯康、黄鸿慈、王荩贤等人合作获得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发明二等奖。 接触问题分析方法研究:1972年,崔俊芝开始进行有间隙、带摩擦、多体接触问题分析方法研究。1973年,他率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运用增量理论和变分不等式方法对接触问题给出了严格的数学描述,发展了一套逐步线性化的求解算法,并研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1974年至1978年,他与多人合作,解决了龚嘴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高压灌浆等多个结构工程的接触分析难题。该成果1981年通过电力部专家鉴定,被认为“在国内外具有先进水平”,并于1982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和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软件工程方法与大型软件研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崔俊芝致力于软件工程方法研究与大型软件研制。1978 - 1985年,他主持研制了“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FEPS”,承担了系统设计、‘有限元描述语言’等关键软件模块工作。1985年该程序系统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鉴定,因其在面向问题语言、节点参数自动标定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于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 - 1986年,他参与主持研制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 - BDP”,这是一个集多种分析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工程软件,1986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鉴定,同年获得全国计算应用成果一等奖。 后续科研工作与方法发展:80年代以来,崔俊芝还主持并参加了“有限元方法软件环境”等多个项目。他针对科学和工程应用软件研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种算法自适应组织的方法和系统构造模式。近二十年来,针对复合材料性能预测及其结构的分析问题,他发展了一种宏观结构和细 - 微观构造相耦合的、材料与结构一体化分析的高阶多尺度分析方法,为复合材料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方法支持。 工作经历变迁 1962年至1978年,崔俊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78年,他转至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崔俊芝担任计算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工程——科学数据库工程总经理。1995年5月,崔俊芝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1995年至1998年12月,他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工作。1998年12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此外,他还在2006年至2016年4月担任科学和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科研机构中发挥着重要领导与指导作用。 社会兼职 崔俊芝担任了众多社会兼职。他曾任CODATA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世界CODATA组织成员,世界WDC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计算力学会副主任,北京计算数学会副理事长等。他还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委、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前沿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同时,崔俊芝长期活跃于学术期刊领域,曾任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计算数学等杂志的副主编,Acta Mech.等十多个刊物的编委。目前,他是“Frontier of Stru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杂志主编,“Engineering”杂志的“Engineering Achievement”专栏主编,以及力学学报、中国工程科学等十多个刊物的编委。此外,他还是郑州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和开放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学术委员,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荣誉与奖励 崔俊芝在科研生涯中荣获多项荣誉与奖励。除了前文提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发明二等奖等,他还于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和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电子振兴办公室全国计算应用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优秀软件二等奖。2004年获“APACM Special Awards for Senior Scientists”,2012年获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等,以表彰他在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和软件工程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崔俊芝十分重视人才培养,1964年春,当时仅是实习研究员的他就破格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截至目前,他已培养硕士生十多名,博士和博士后四十余名,为我国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此外,他还基于有限元方法和通用有限元软件的研究,在水利电力、航空航天等行业的研究设计院所,以及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数十个单位,举办了“有限元方法、软件及其应用”讲习班,推动了有限元方法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他还参与组织了多个关于科学与工程计算及其应用软件、科学数据库等领域的国际会议,如世界‘CODATA - 92’北京峰会等,参与组织了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大型系列国际和国内会议(已举办16次),出版会议文集多部,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