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承庆[唐][公元640年-706年,唐朝宰相]+像 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人物 韦承庆,字延休,郑州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人,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唐朝武周时期宰相,纳言韦思谦之子。其先祖自京兆杜陵南迁,客居襄阳,后来又迁到了郑州阳武。 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个性谨畏,事亲笃孝。进士及第,授乌程县令,累迁中书舍人,屡进谠言。转吏部侍郎,铨授平允。长安年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神龙革命,依附于幸臣张易之,坐罪流放岭表。韦后掌权后,召为员外秘书少监,兼修国史,封上柱国、扶阳县子。神龙二年,迁黄门郎,未拜而卒,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温。著有文集六十卷,已佚. 韦承庆(640年-706年),字延休,郑州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人,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是唐朝武周时期的宰相,纳言韦思谦之子。他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个性谨畏,事亲笃孝,在仕途上历经起伏,以卓越的文采和公正的处事风格闻名于世。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期仕途与文学才华展现 韦承庆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思敏捷,文采出众。他20岁时进士及第,初入仕途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被任命为雍王(李贤)府参军。雍王府的所有书信公文都出自韦承庆之手,其辞藻华丽,闻名于世,深受府中上下赞赏。 李贤任太子后,韦承庆被任命为太子司仪郎。仪凤年间,太子李贤嗜声色,亲奴仆,韦承庆上书切谏,展现出其正直敢言的品质。697年5月,皇帝诏见太子,当时太子耽于享乐,韦承庆再次对太子及时劝诫,还进献一篇《谕善箴》给太子,太子观后大加赞赏,并厚赐了韦承庆。 然而,高宗永隆元年,太子李贤因罪被废,韦承庆受牵连,出为乌程令。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极懈怠,在地方任上依然兢兢业业,致力于为民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 仕途升迁与公正选才 武则天称帝后,韦承庆迎来了仕途的转机。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能力,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事。此后,他又先后担任沂州刺史、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太仆少卿等职。在担任天官侍郎期间,韦承庆先后三次掌管天官选事。他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深受朝野上下好评,为朝廷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维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也为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 位居宰相与政治作为 长安年间(701年-705年),韦承庆因政绩卓著,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位居宰相之职,兼修国史。他非常关注民生,曾深入民间视察,看到百姓的生活状况后,感慨地写道:“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惶于稼穑”,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在宰相任上,韦承庆依然保持着直言敢谏的风格,对于朝廷中的一些不当政策和行为,他总是毫不避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武则天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他在修史方面也尽职尽责,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为后世留下可靠的史料。 卷入政治风波与流放岭南 神龙元年(705年),神龙革命爆发,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李显复位。韦承庆因之前与张易之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张易之党羽,坐罪流放岭表。事实上,在之前审理张昌宗谋反案中,韦承庆曾对张昌宗予以袒护,这也成为他此次获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贬谪岭南途中,韦承庆内心充满了愁苦和悔恨,他写下了《南中咏雁》一诗:“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以雁自比,抒发了自己被贬南方、远离家乡的孤寂和对归乡的期盼之情。 晚年复用与病逝 尽管韦承庆因政治风波被贬,但他的才华和能力依然为朝廷所认可。韦后掌权后,召他为员外秘书少监,兼修国史,并封上柱国、扶阳县子。他因编修《则天实录》有功,得到了皇上的厚赏,其著写的《则天皇后纪圣文》,深受中宗皇帝称道。 神龙二年(706年),韦承庆迁黄门侍郎,然而还未到任,他便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温”,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和品德。 韦承庆一生著有文集六十卷,虽已散佚,但《全唐诗》仍存其诗七首,除了《南中咏雁》外,还有《直中书省》《南行别弟》《横吹曲辞·折杨柳》《寒食应制》《江楼》《凌朝浮江旅思》等,这些诗作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水平。 韦承庆作为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忠诚尽职、公正选才和直言敢谏的品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历经唐朝前期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其仕途的起伏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