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谔[公元1890年-1973年,中华民国政治家]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物 张廷谔Zhang Ting‘e(1890-1973)字直卿,河北丰润人。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曾任黄县县长,直隶航轮局理事,直隶省议会议员,山东盐运使兼接收青岛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市长及天津市党政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物经历 1910年毕业于遵化中学。后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大阪工业专科学校。1911年武昌起义时回国,参加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到山东,奉民军都督胡瑛命,出任黄县县长。1912年弃职复学,同年8月考入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1915年6月毕业后任直隶航轮局理事。不久又当选为直隶省议会议员。1922年任山东盐运使兼接收青岛委员会委员。后改任北京电报局总办兼直鲁电政监督。1923年初被任命为国务院秘书长。1924年1月转任山西河东盐运使,10月任直隶省长芦盐运使,旋因曹锟失势被囚而去职。1928年在天津经营盐业。1933年5月黄郭任行政院驻北京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因与黄郭有金兰之契,被特聘为顾问。1934年11月9日任天津特别市首任市长,1935年6月4日被免职。后转赴上海、香港、重庆。1945年8月13日再任天津市市长及天津市党政接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0月23日因病去职,后去台湾,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73年7月27日逝于台北。其自述稿被整理为《张廷谔先生其人其事》。 张廷谔,字直卿,1890年出生于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一个贫困家庭。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期经历 张廷谔早年毕业于遵化学堂,后赴日本求学,试图投考大阪一家工科学校,然而未能如愿。1911年,他考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毕业后,张廷谔在大沽造船所担任机械师。尽管职位不高,但他为人机灵乖巧,口才出众,交际能力很强,善于与上层人物结交忘年之交,经常穿梭于政界人物之间,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人脉,他很快升任天津内河轮船局总稽查,1917年又升任局长,之后还担任过北京电报局总办、直鲁电政监督等职务,同时还挂着直隶省议会议员的头衔。 北洋政府时期 国务院秘书厅秘书长:1923年,张绍曾组阁时,在曹锟为首的直系推荐下,张廷谔担任国务院秘书厅秘书长,任期从1923年5月24日至1924年1月9日。当时政局复杂险恶,张廷谔谋求外任。 河东盐运使:1924年1月9日,他出任河东盐运使,不过一直住在北京。同年10月9日,经吴佩孚和曹锟同意,张廷谔调任署长芦盐运使,但仅干了不足一个月,便于11月7日被免职。此后,他开始经营盐务,与吴毓麟、潘复、刘彭寿等分别组织了德兴盐务公司等数家盐业买卖,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天津任职时期 首次担任天津市长:1934年冬,张廷谔得益于黄郛的推荐,担任天津市长。他每天从意租界到市政府(今河北区月纬路十中南院)上班,并将宅邸的盐店搬了出去。在此期间,张廷谔家中宾客云集,各国在津领事和夫人也常被邀请作客。然而,1935年6月4日,由于《何梅协定》中提到“于学忠及张廷谔一派之罢免”,他被迫下台,由亲日派的王克敏接替。张廷谔具有抗日救亡思想,不愿与亲日分子同流合污,因此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眼中钉。 再次担任天津市长:抗战胜利后,张伯苓向蒋介石推荐张廷谔回津官复原职,得到采纳。从1945年8月13日任职命令发表起,到1946年10月23日因病下野。张在位期间,一些官员贪污丑闻陆续曝光,民怨沸腾,群众戏称接收为“劫收”,这让张廷谔焦头烂额,穷于应付。此外,反甄审事件、天津教育局长辞职等一系列问题,也使他心力交瘁。他曾聘请环保专家过祖源等科技人员来津,希望解决天津城区的下水道等问题,但最终未能实现。因血压偏低,他多次生病。1946年8月15日晚,张廷谔在利顺德饭店向驻津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路基中将授“金石之盟”旗。194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监察院派来“接收清查团”。在记者节那天中国大戏院举行的一次欢迎清查团晚会上,张廷谔晕倒在地,被诊断为脑血管痉挛,随后提出辞职。 晚年生活 张廷谔下野后,被委为国民政府顾问这一虚职,离开天津到北平颐和园写秋轩闲居。写秋轩当时是东亚公司宋裴卿使用的。他一直没有到南京向蒋介石报到或述职。1948年10月,张廷谔从北平赴台湾,直到1973年7月在台北去世。 张廷谔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有着一定的经历和影响力。他早期凭借自身的社交能力在政界崭露头角,在盐务和天津市长等职位上都有过不同的经历和作为。尽管他在一些时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事务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其政治生涯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