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静(1921年~1997年),男,安徽人,张爱玲弟弟,一九四六年毕业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解放前,其曾在中央银行扬州分行工作,解放后,其改行到上海浦东黄楼中学教书。
张子静:在孤独与落寞中走过的一生
张子静,1921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市丰润区的名门张家,作为张爱玲的胞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无奈,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时代变迁中,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家庭阴影下的童年
在张子静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的氛围压抑而沉重。家里的女仆张干,因带着男孩而恃宠而骄,处处重男轻女;而带张爱玲的何干,又因自己带的是女孩而显得底气不足,总是忍让。小小的张子静,虽身为男孩,却并未因此获得更多关爱。母亲黄素琼因自身曾遭受嫡母重男轻女的委屈,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她坚持送张爱玲去学校接受教育,却对张子静的教育问题抱有“有父亲管着,一个独子,总不会失学”的想法。而父亲张志沂,不仅没有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思想,甚至连基本的父爱都十分淡薄,以学校“苛捐杂税”太多为由,仅让儿子在家延师读书。在这样父母不管不问的夹缝中,张子静艰难成长。
童年时期,张子静和张爱玲也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常一起扮演《金家庄》中的骁将,张爱玲持剑,张子静使锤,在幻想的世界里,趁着黄昏月色,攻打蛮人。那时的他们,虽身处压抑的家庭环境,却能在游戏中找到一丝欢乐。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的变故让两人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前往住宿中学,放假回家听到的却是众人对张子静逃学、忤逆等劣迹的指责。此时的张子静,穿着不干净的蓝布罩衫,沉迷于不入流的连环画,身形变得高瘦,却愈发不被家人认可。张爱玲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喜爱,逐渐转变为激烈的诋毁。
被忽视的成长之路
继母孙用蕃进门后,张子静的处境并未得到改善。在饭桌上,张志沂会因一点小事打他耳光,而孙用蕃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在一旁嘲笑。一次,张爱玲看到这一幕,悲愤交加,而张子静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待遇,继续若无其事地生活。后来,张爱玲与父亲继母彻底闹翻,搬去与母亲同住。张子静也曾带着篮球鞋,满怀希望地投奔母亲,却被告知母亲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人的教育费用,这个名额已给了张爱玲。无奈之下,他只能再次回到父亲的家。
张子静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于1946年进入中央银行扬州分行工作,待遇尚可。然而,在工作期间,他不幸染上赌博恶习,不仅输光钱财,还损害了身体。解放前,他回到上海。此时母亲黄素琼从国外归来,邀请他吃饭。可这顿饭对张子静来说,更像是一堂教育课,母亲关注的只是他的饭量、喜好以及工作中的为人处世,却从未关心过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张子静曾请求母亲留下,与他和姐姐共同生活,却遭到拒绝。此后,母亲再次离开上海,最终病逝于英国。
被疏离的亲情羁绊
张爱玲成名后,张子静去看望姐姐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十次有九次都见不到人。偶尔见到,张爱玲也只是与他聊聊生活琐事,分享一些个人经历。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准备赴美,离开前并未告知张子静。当张子静像往常一样去看望姐姐时,姑姑一句“你姐姐已经走了”,让他瞬间崩溃。走下楼的他,在热闹的街道上忍不住哭泣,感觉自己再次被抛弃。
解放后,张子静先后在上海人民银行工作,后改行成为中小学教师,常年在郊区学校任教。他与继母孙用蕃的关系,虽谈不上融洽,但在岁月的流逝中,两人渐渐成为彼此生活中的依靠。张志沂去世后,孙用蕃在分遗产时,将青岛房租的十分之三分给张子静,还表示以后遗产也会留给他。晚年,孙用蕃想与弟弟同住,将房子换大并让弟弟做户主,张子静因担心退休后无法回市区而强烈反对,孙用蕃最终理解了他的难处,放弃了这个想法。
孤独落寞的晚年时光
1986年,孙用蕃去世,张子静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1988年,误传张爱玲去世的消息让他心急如焚,通过多方打听,他终于与张爱玲取得联系。在给姐姐的信中,他或许表达了求助之意,但张爱玲在回信中表示“没有能力帮你的忙”。1995年,张爱玲在睡梦中离世,将所有遗产留给了朋友宋淇夫妇,未给张子静留下任何东西。得知姐姐去世的消息,张子静悲痛万分,他找出姐姐的书,重读那篇《弟弟》,泪水夺眶而出。尽管姐姐对他始终疏离,但他依然选择理解,只说对姐姐“只有想念,没有抱怨” 。
张子静的晚年,独自生活在孙用蕃留给他的14平米小屋里。为了不再忍受孤独,他白天总是开着房门,希望邻居路过时能与他打个招呼。1996年,在张爱玲去世后的第二年,张子静也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在家庭的忽视、亲情的疏离和时代的变迁中,充满了遗憾与无奈,最终在孤独中落幕,留给世人无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