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憨笨(1940年2月11日—2016年7月4日),山西壶关人,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物理电子学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原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牛憨笨:光电子学领域的璀璨之星
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人类的进步照亮前行的道路。牛憨笨院士,便是这样一位在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领域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拼搏奋斗的一生。
一、年少立志,踏上求学之路
1940 年 2 月,牛憨笨出生于山西长治市壶关县。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饱受战争的摧残。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牛憨笨对知识的渴望,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报效祖国的种子。自幼,他便展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超乎常人的天赋,在学业上一路名列前茅。
1960 年 4 月,年仅 20 岁的牛憨笨怀着对党的崇敬和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 9 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成功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清华大学,这所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者和先进的教学资源。在这里,牛憨笨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开启了他在电子学领域的探索之旅。大学期间,他不仅勤奋学习专业课程,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他的刻苦努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认可和同学们的钦佩。1966 年,牛憨笨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为他未来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投身科研,攻克技术难题
1966 年 9 月至 1968 年 3 月,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牛憨笨在清华大学待分配。但这段时间,他并未虚度,而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继续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为即将到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1968 年 3 月,牛憨笨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初入研究所,他便参与到了国防军工相关的研究项目中,从此与光电子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国在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变像管超快诊断技术方面,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牛憨笨从研究微光夜视开始,便一直专注于图像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深知,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1968 年 8 月至 1970 年元月,他前往洪泽湖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尽管环境艰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科研使命,在劳动之余,依然思考着科研问题,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78 年,牛憨笨晋升为助理研究员。此后,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1979 年 8 月至 1981 年 11 月,他获得了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进修的机会。在英国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开阔了国际视野。他如海绵吸水般,学习着国外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同时也将自己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回国后,牛憨笨带着满满的收获,迅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1986 年,他晋升为副研究员,1989 年又晋升为研究员。
在科研过程中,牛憨笨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研制变像管超快诊断设备时,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相关技术资料稀缺,实验设备也相对落后。但牛憨笨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实验方案。终于,在 1980 年代,牛憨笨设计并负责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获得重大应用的静电聚焦、静电偏转通用变像管。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牛憨笨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变像管超快诊断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他主持、参与研制成功了不同光谱响应范围、不同时间分辨能力的九种变像管和七种变像管相机。这些设备为中国地下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光化学、光生物学、凝聚态物理、激光技术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诊断设备,打破了巴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的禁运,解决了国防急需,使中国在变像管超快诊断技术领域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三、创新理论,推动学科发展
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牛憨笨深刻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他发现,现有的电子光学理论在解释变像管超快诊断技术中的一些现象时存在局限性。于是,他决心开拓和发展新的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牛憨笨首次提出了由动态泊松方程所决定的动态场中电子运动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和用时间传递函数评价变像管时间分辨率的数值求解方法。这一创新性的理论,揭示了离散空间电荷效应和动态弥散场是影响变像管时间分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改进的有效措施。
牛憨笨的动态电子光学理论,为变像管超快诊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相关论文被英、美、俄、法、日等国的学者引用近百次,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光电子学领域的发展,也为国际光电子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凭借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1991 年,牛憨笨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 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 年,获第二届王丹萍科学奖;1997 年,他凭借在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国际交流,传播科研成果
在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后,牛憨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他于 1987 年、1988 年、1991 年、1992 年、1996 年先后到前苏联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天文系、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工程系、法国斯特拉斯堡核物理研究中心及我国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应邀进行合作研究和讲学。在国际交流中,牛憨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收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我国在光电子学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五、南下深圳,助力特区发展
1999 年 9 月,牛憨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 调入深圳大学工作,并组建了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当时的深圳,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高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有着强烈的需求。牛憨笨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来到深圳,成为深圳第一位院士。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决心为深圳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深圳大学,牛憨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他推动该所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为深圳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光电子学专业人才。同时,他领导建立了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一流科研平台,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大学的光学工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他还积极组织学院科研团队申报国家 973 项目,使深圳大学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2001 年,牛憨笨被评为广东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他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六、巨星陨落,精神永垂不朽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科研工作,让牛憨笨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尽管他一直与病魔顽强抗争,但最终还是不敌病魔的侵袭。2016 年 7 月 4 日 15 时 30 分,牛憨笨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 76 岁。他的离世,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损失。
7 月 8 日上午,牛憨笨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深圳沙湾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受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委托,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等众多领导、专家以及牛憨笨院士生前亲朋好友、深圳大学师生代表等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这位为我国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共同缅怀牛憨笨院士一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牛憨笨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是中国在电子光学理论和变像管诊断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以及高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一生精力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光电子学事业之中,始终坚定不移。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带领着同事们潜心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辈,在他的培养引领下,众多年轻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他留下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科学理念、锲而不舍的攻关精神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将永远传承下去,成为后人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在光电子学领域的星空中,牛憨笨院士这颗璀璨之星将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