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张万镒,笔名老菱。山西武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肄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历任班长、分队长,武乡洪水镇民校校长,商联会主席,剧团编导,太行文工团艺委会副主任,山西文工团副团长,山西省文联联络部长、副秘书长,山西实验剧院副院长,山西戏研所名誉主任。剧协山西分会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委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集《张万一剧作选》,短篇小说《小鹰的故事》、《义务看护队》、《多福嫂和她的媳妇们》等。剧本《灵堂记》获山西省剧本二等奖,《老八路》获山西省杏花奖。
张万一(1917 - 1994),原名张万镒,笔名老菱,山西长治武乡县人,中共党员。1950 年,他肄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其职业生涯丰富多样,1937 年投身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先后担任班长、分队长;此后还出任武乡洪水镇民校校长、商联会主席、剧团编导等职。在文艺领域,他历任太行文工团艺委会副主任、山西文工团副团长,还担任山西省文联联络部长、副秘书长,山西实验剧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同时,他在文艺界担任要职,是山西戏研所名誉主任,剧协山西分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山西省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
张万一出身武乡县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沃土上,他毅然拿起笔杆子与枪杆子投身革命,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文艺创作生涯,成长为闻名遐迩的乡土剧作家。自 20 岁起,他便投身戏剧创作与表演,一生累计创作、改编、整理剧本超百部,《张万一剧文集》收录的 31 个剧本堪称其代表作。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元,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深受读者与观众喜爱。其中,《义务看护队》《改变旧作风》《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
张万一的作品是山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生动写照,他秉持科学、民族、大众的革命文艺思想进行创作,聚焦群众生活、反映人民愿望,在秧歌剧、快板剧、上党二簧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上均取得卓越成就。他的剧作扎根生活,以人民大众的故事为蓝本,塑造大众熟悉的人物形象,传递百姓的爱恨与心声,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契合民族大众的审美与欣赏习惯。其作品语言通俗精炼,唱词和念白兼具民歌谚语的质朴与古典诗词的韵律,生动展现人物个性,极具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张万一率先将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改编成戏剧。他为武乡和襄垣秧歌剧团改编的《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常演不衰,两县剧团各演出超 3000 场,场场爆满,在教育民众、鼓舞斗志、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文革” 结束后,张万一担任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组织编辑出版 50 余万字的《山西剧种概说》,编审百万余字的《地方戏曲剧目汇编》14 集,并参与编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为山西戏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即便在从事戏剧研究工作期间,他也未放下创作之笔,1985 - 1993 年,他改编、创作了《灵堂记》《老八路》等 16 个剧本。其中,与儿子张晓亚合作的《老八路》,在朱德总司令诞辰 100 周年前夕完成,该剧深情讴歌朱德与群众的深厚情谊,艺术上彰显民族特色与大众风格,在北京、太原演出时广受好评,获中央老领导高度赞扬。
张万一的创作成果丰硕,1945 年开始发表作品,除大量剧本外,还创作了《小鹰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其作品屡获殊荣,《灵堂记》获 1981 年山西省剧本二等奖,《老八路》获 1990 年山西省杏花奖 。
作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张万一不仅以优秀作品感染人,更以高尚品德影响人。他为人忠厚善良、淡泊名利,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受众人尊敬。在新歌剧领域五十载辛勤耕耘,他为山西民族歌舞剧的繁荣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其艺术成就与崇高品格将永远铭刻在山西戏剧史册,被人民铭记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