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从太行走向世界的文化先驱
法显(334 - 420),东晋、后秦高僧,平阳郡(今山西长治襄垣县)人,本姓龚。他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不仅是第一位远赴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更是杰出的旅行家与翻译家,其经历与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幼年出家,志坚奉佛
法显出生于动荡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亲眼见证后赵、冉魏、前燕和前秦等势力更迭。家中三个哥哥皆幼年夭折,为保他平安,父母在其三岁时便送他入佛寺为沙弥。十岁时,父亲离世,叔父欲让他还俗,法显却坚定表示“本非因父而出家,乃为远尘离俗”,毅然坚守佛门。不久母亲也离世,法显料理完丧事后即刻返回寺院。二十岁时,他受大戒,自此更加严于律己,因“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备受赞誉。
当时,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戒律经典严重缺失,导致佛教内部乱象丛生。法显深感“律藏残缺”,决心西行天竺,寻求完备的佛教戒律,以匡正时弊,这一志向成为他此后数十年冒险征程的动力源泉。
万里西行,九死一生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之路。次年,他们在张掖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会合,后又加入慧达,组成十一人的“巡礼团” 。队伍行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暠资助,随后西出阳关,踏入令人生畏的“沙河”(白龙堆大沙漠)。这片沙漠气候极端,流沙肆虐,法显在《佛国记》中描述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行人只能以死人枯骨为路标。他们凭借顽强意志,历经十七昼夜、跋涉一千五百里,终于抵达鄯善。
鄯善(今新疆若羌)是古楼兰故地,居民兼具东西方特色,服饰汉化但以毛麻织物为主。因土地贫瘠,当地饱受战乱之苦。离开鄯善,他们前往茑夷国(今新疆焉耆)。此地居民属印欧人,盛行小乘佛教,因教派不同,法显一行备受冷遇,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被迫返回高昌筹措行资,僧绍则随西域僧人前往罽宾。
法显等七人得到前秦皇族苻公孙资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片沙漠干旱酷热,昼夜温差巨大,法显形容其“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一个月零五天后,他们终于抵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是西域佛教中心,当地尉迟氏王朝国力强盛,佛教兴盛,寺庙兼具多种社会功能。法显在此观看了盛大的佛教“行像”仪式,被圣象车的华丽装饰与隆重仪式深深震撼。尽管于阗丰富的佛教资源令人向往,但法显深知只有前往天竺,才能获取真正的佛法,毅然决定继续前行。
队伍经子合国,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渡过新头河(印度河),抵达那竭国。翻越葱岭时,法显遭遇严寒与险峻地形,将寒风冰川比作“毒龙”,石梯下是万丈悬崖,令人望而生畏。但他凭借坚定信仰,与同伴相互鼓励,在寒夜中分享佛教故事,汲取精神力量,最终成功翻越。
遍历天竺,潜心求法
进入北天竺后,法显一行先后游历陀历国、乌苌国等多个国家。在陀历国,他见到以希腊神祗为原型雕刻的佛像,感受到希腊化艺术对佛教造像的深远影响;在乌苌国,法显首次接触古印度种姓制度,目睹婆罗门胡人的统治方式与独特的司法习俗。
公元402年,法显在乌苌国完成夏坐后,继续访问周边小国。在犍陀卫国,他见到佛以眼施人的遗迹;在竺刹尸罗国,目睹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投身饲虎的纪念塔;在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这里曾是贵霜帝国重镇,法显瞻仰了宏伟的寺院、庄严的佛塔与珍贵的佛钵,感慨世事无常。期间,慧景在那竭国患病,道整留下照顾,慧达与法显会合后又与宝云、僧景返回中国,慧应则病逝于弗楼沙国的佛钵寺。
法显与慧景、道整会合后,南度小雪山(阿富汗苏纳曼山)时,慧景不幸被冻死。法显悲痛万分,但仍与道整继续前行,抵达罗夷国夏坐。此后,他们一路南下,经跋那国、毗荼,进入中天竺。中天竺气候温润,社会相对安定,佛教大小乘并兴。法显在此深入观察当地社会,了解到僧团的经济模式、社会对旃陀罗的歧视,也感受到当地僧人的热情好客。
在中天竺,法显游历了众多佛教圣地。他在摩头罗国、僧伽拖国、罽饶夷城等城市,参访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处、佛嚼杨枝长出的大树等遗迹;在拘萨罗国舍卫城,这里是释迦牟尼生前居住和说法最久之处,僧人对法显远道而来深感敬佩;在迦维罗卫城,法显目睹了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诸多遗迹,尽管城池已荒废,但神圣气息依旧浓厚。
法显回到巴连弗邑(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后,停留三年抄写戒律、学习梵书梵语,收集了《摩诃僧祗律》等六部佛教经典。期间,道整因仰慕天竺僧团的法则与威仪,决定留在此地。随后,法显顺恒水东行,先后到达瞻波大国、多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坦姆拉克),在多摩梨帝国停留两年,写经画像。
转赴师子国,再获真经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搭乘商船横渡孟加拉湾,抵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这里佛教兴盛,有纪念佛降伏恶龙的大塔、无畏山僧伽蓝等众多佛教圣地。法显在无畏山精舍看到中国白绢团扇,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他在此停留两年,又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等四部经典。
东归之路,终抵故土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踏上东归之旅。他乘坐的商船载有两百人,途中遭遇暴风,船体破损,商人险些抛弃他的佛像与佛经。幸遇岛屿修补船只后继续前行,漂泊百余天抵达耶婆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五个月后,法显换乘商船前往广州,却再次遭遇大风,船只迷失方向,甚至面临被印度教徒抛下海的危机,幸得同行汉商相助才化险为夷。
当船上粮水将尽时,船只意外抵达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太守李嶷闻讯亲自迎接。此时,法显已离开祖国十三年,从六十五岁到七十八岁,他遍历三十余国,历经千难万险。
法显登陆后,经彭城、京口,于次年抵达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他与佛陀跋陀罗、宝云等人合作,译出《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多部经典。义熙十年(414年),法显完成西行旅行记录《佛国记》,后增补为《法显传》,详细记载了所历各国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与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法显在建康道场寺居住五年后,前往荆州辛寺,于元熙二年在此圆寂,享年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矢志不渝的信念,完成了取经求法的壮举,不仅带回珍贵的佛教经典,促进佛教在中国的规范发展,更以亲身经历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精神与贡献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