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法显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法显
法显[晋][公元334年-420年,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像 山西长治市襄垣县人物
法显:从太行走向世界的文化先驱
法显(334 - 420),东晋、后秦高僧,平阳郡(今山西长治襄垣县)人,本姓龚。他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不仅是第一位远赴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更是杰出的旅行家与翻译家,其经历与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幼年出家,志坚奉佛
法显出生于动荡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亲眼见证后赵、冉魏、前燕和前秦等势力更迭。家中三个哥哥皆幼年夭折,为保他平安,父母在其三岁时便送他入佛寺为沙弥。十岁时,父亲离世,叔父欲让他还俗,法显却坚定表示“本非因父而出家,乃为远尘离俗”,毅然坚守佛门。不久母亲也离世,法显料理完丧事后即刻返回寺院。二十岁时,他受大戒,自此更加严于律己,因“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备受赞誉。

当时,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戒律经典严重缺失,导致佛教内部乱象丛生。法显深感“律藏残缺”,决心西行天竺,寻求完备的佛教戒律,以匡正时弊,这一志向成为他此后数十年冒险征程的动力源泉。

万里西行,九死一生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之路。次年,他们在张掖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会合,后又加入慧达,组成十一人的“巡礼团” 。队伍行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暠资助,随后西出阳关,踏入令人生畏的“沙河”(白龙堆大沙漠)。这片沙漠气候极端,流沙肆虐,法显在《佛国记》中描述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行人只能以死人枯骨为路标。他们凭借顽强意志,历经十七昼夜、跋涉一千五百里,终于抵达鄯善。

鄯善(今新疆若羌)是古楼兰故地,居民兼具东西方特色,服饰汉化但以毛麻织物为主。因土地贫瘠,当地饱受战乱之苦。离开鄯善,他们前往茑夷国(今新疆焉耆)。此地居民属印欧人,盛行小乘佛教,因教派不同,法显一行备受冷遇,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被迫返回高昌筹措行资,僧绍则随西域僧人前往罽宾。

法显等七人得到前秦皇族苻公孙资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片沙漠干旱酷热,昼夜温差巨大,法显形容其“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一个月零五天后,他们终于抵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是西域佛教中心,当地尉迟氏王朝国力强盛,佛教兴盛,寺庙兼具多种社会功能。法显在此观看了盛大的佛教“行像”仪式,被圣象车的华丽装饰与隆重仪式深深震撼。尽管于阗丰富的佛教资源令人向往,但法显深知只有前往天竺,才能获取真正的佛法,毅然决定继续前行。

队伍经子合国,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渡过新头河(印度河),抵达那竭国。翻越葱岭时,法显遭遇严寒与险峻地形,将寒风冰川比作“毒龙”,石梯下是万丈悬崖,令人望而生畏。但他凭借坚定信仰,与同伴相互鼓励,在寒夜中分享佛教故事,汲取精神力量,最终成功翻越。

遍历天竺,潜心求法
进入北天竺后,法显一行先后游历陀历国、乌苌国等多个国家。在陀历国,他见到以希腊神祗为原型雕刻的佛像,感受到希腊化艺术对佛教造像的深远影响;在乌苌国,法显首次接触古印度种姓制度,目睹婆罗门胡人的统治方式与独特的司法习俗。

公元402年,法显在乌苌国完成夏坐后,继续访问周边小国。在犍陀卫国,他见到佛以眼施人的遗迹;在竺刹尸罗国,目睹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投身饲虎的纪念塔;在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这里曾是贵霜帝国重镇,法显瞻仰了宏伟的寺院、庄严的佛塔与珍贵的佛钵,感慨世事无常。期间,慧景在那竭国患病,道整留下照顾,慧达与法显会合后又与宝云、僧景返回中国,慧应则病逝于弗楼沙国的佛钵寺。

法显与慧景、道整会合后,南度小雪山(阿富汗苏纳曼山)时,慧景不幸被冻死。法显悲痛万分,但仍与道整继续前行,抵达罗夷国夏坐。此后,他们一路南下,经跋那国、毗荼,进入中天竺。中天竺气候温润,社会相对安定,佛教大小乘并兴。法显在此深入观察当地社会,了解到僧团的经济模式、社会对旃陀罗的歧视,也感受到当地僧人的热情好客。

在中天竺,法显游历了众多佛教圣地。他在摩头罗国、僧伽拖国、罽饶夷城等城市,参访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处、佛嚼杨枝长出的大树等遗迹;在拘萨罗国舍卫城,这里是释迦牟尼生前居住和说法最久之处,僧人对法显远道而来深感敬佩;在迦维罗卫城,法显目睹了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诸多遗迹,尽管城池已荒废,但神圣气息依旧浓厚。

法显回到巴连弗邑(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后,停留三年抄写戒律、学习梵书梵语,收集了《摩诃僧祗律》等六部佛教经典。期间,道整因仰慕天竺僧团的法则与威仪,决定留在此地。随后,法显顺恒水东行,先后到达瞻波大国、多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坦姆拉克),在多摩梨帝国停留两年,写经画像。

转赴师子国,再获真经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搭乘商船横渡孟加拉湾,抵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这里佛教兴盛,有纪念佛降伏恶龙的大塔、无畏山僧伽蓝等众多佛教圣地。法显在无畏山精舍看到中国白绢团扇,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他在此停留两年,又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等四部经典。

东归之路,终抵故土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踏上东归之旅。他乘坐的商船载有两百人,途中遭遇暴风,船体破损,商人险些抛弃他的佛像与佛经。幸遇岛屿修补船只后继续前行,漂泊百余天抵达耶婆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五个月后,法显换乘商船前往广州,却再次遭遇大风,船只迷失方向,甚至面临被印度教徒抛下海的危机,幸得同行汉商相助才化险为夷。

当船上粮水将尽时,船只意外抵达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太守李嶷闻讯亲自迎接。此时,法显已离开祖国十三年,从六十五岁到七十八岁,他遍历三十余国,历经千难万险。

法显登陆后,经彭城、京口,于次年抵达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他与佛陀跋陀罗、宝云等人合作,译出《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多部经典。义熙十年(414年),法显完成西行旅行记录《佛国记》,后增补为《法显传》,详细记载了所历各国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与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法显在建康道场寺居住五年后,前往荆州辛寺,于元熙二年在此圆寂,享年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矢志不渝的信念,完成了取经求法的壮举,不仅带回珍贵的佛教经典,促进佛教在中国的规范发展,更以亲身经历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精神与贡献永载史册 。 
法显:中国佛教西行求法先驱
佛教自传入中国约三百年后,至东晋法显所处时代,已发展出两大主流体系: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以及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在这一漫长的传播历程中,佛教传法呈现出三个兴盛阶段:支谦、竺法护时期,所译经典多为般若方等;道安时期,以有部经论的翻译为主;到鸠摩罗什时,大乘佛学发展至鼎盛。至此,佛教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在与本土文化传统碰撞的过程中,它历经试探、伪装与适应,最终在东晋时期达到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阶段。从政治形势来看,当时中国南北分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大多扶持佛教,后赵、前秦、后秦、北凉等对佛教推崇尤甚;南方 “衣冠南渡” 后,众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为避异族压迫南逃,其中不少人崇信佛教,佛教在南北两地均获得大力发展,在中国已然根基稳固。
从佛教内部发展状况分析,东晋时期呈现出诸多显著特征。僧寺数量大幅增加,据唐法琳《辩正论》记载,东晋一百零四年间共建寺 1768 所 ;僧伽规模不断扩大,僧尼数量持续增长;名僧辈出,在佛教界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来自印度和西域的僧人也日益增多,且高僧的活动与影响往往跨越地域与政治界限。不过,此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输入为主,主动前往天竺求取佛法者较少。虽有中国僧人或居士西行,但大多止步于西域,真正抵达天竺的人寥寥无几。到晋末宋初,随着佛教发展需求,掀起了西行求法的热潮,僧人们或搜寻经典、或求学问道、或瞻仰圣迹,而其中,搜寻印度本土佛教戒律成为重点目标。当时僧尼数量增多,僧伽组织扩大,寺院管理问题凸显。以道安为例,其门下僧众数千,虽制定了简单的僧尼轨范,但与印度完备的戒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使得搜寻印度本土戒律成为佛教发展的必然需求。
法显便是这一西行求法浪潮中的杰出代表。他留下的《法显传》,又名《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述了中亚、印度、南洋约 30 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也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旅行记,在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法显不仅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且留下记载的第一人,还积极投身佛经翻译工作。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他共译出六部六十三卷经典,约一万多言。其中,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作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显传》在世界学术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在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 —— 芨多王朝超日王在位期间,相关历史文献匮乏,《法显传》成为重要的补充资料。此外,书中对鄯善、于阗、龟兹等西域古国的记载,填补了史书空白;对印度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的详尽描述,也被佛教徒作为佛学典籍引用。在南海交通史上,《法显传》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记录,是中国最早的相关记载。
法显性情纯厚,曾有轶事流传。一次,他与同伴在田中割稻时遭遇穷人抢夺粮食,其他僧人纷纷逃走,唯有法显留下,他对抢粮者说:“你们若需粮食,随意拿取。只是贫穷源于过去不布施,如今抢夺他人粮食,来世恐更困苦,贫僧为你们担忧。” 说罢从容回寺,抢粮者最终被说服,弃粮而去,此事令寺中僧众无不叹服。
《法显传》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拥有众多外文译本。仅英文译本就有三个,分别由 Samuel Beal(1869)、James Legge(1886)和 H.A.Giles(1923)翻译;日文译本也有三个,译者包括足立喜六、长泽和俊等。在印度,《法显传》更是备受重视。由于印度古代缺乏系统史籍,中国古代僧人的游记成为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依据,《法显传》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并称为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典籍。一位印度著名史学家曾表示:“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法显以其卓越的取经、翻译成就和珍贵的著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上一篇:张万一下一篇:高沐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宋末诗人、画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北伐将军、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委原书记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中国作家
开国大校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