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绣锦[公元1915年-2017年] 山西长治市沁县人物 王绣锦(1915年6月—2017年7月25日),男,1915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沁县,1937年12月参加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 2017年7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太原逝世,享年103岁。 王绣锦出生于一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自年少起,进步思想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驱使他时刻关注国家命运,一心追寻光明未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山西工业专科学校求学的王绣锦,毅然中断学业,投身抗日救国洪流。他先后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沁县县队部宣传部长、沁县青年救国会干事及常委等职,凭借出色的宣传才能,积极传播党的政策与抗日主张,深入群众开展动员工作,为壮大抗日力量、巩固群众基础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王绣锦受岳北地委委派前往沁县协助县委工作。在此期间,他全身心投入新区的反奸清算与土地改革运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解放区的热情。同时,他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为前线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 新中国成立后,王绣锦在省委政研室、省委农工部任职期间,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积极引导全省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恢复和发展全省农业经济付出诸多努力。1957年,兼任洪洞县委第一书记的他,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成功主持完成全县“三渠三库”建设,实现3个县532个村庄87万亩土地的引水灌溉,为当地农业发展筑牢根基。担任省委副秘书长时,他协助省委处理日常事务,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 主政晋中地委期间,王绣锦坚决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晋中实际,积极探索治山治水新路径,总结农村生产经验,大力推广和宣传大寨先进典型,有效助力晋中国民经济摆脱困境。在忻县地委书记任上,他将发展工农业作为工作重心,推动建成全省首座年产1亿米钨钼丝灯泡材料厂与原平化肥厂等重点项目,为忻州地区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同时,注重培养选拔青年干部,为地方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任职晋东南地委书记时,面对复杂局势,他沉着应对,维护班子团结,在全区开展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 1977年,王绣锦担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第一书记,他坚定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开展工矿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恢复城乡农贸市场,有力促进了太原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 在担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期间,王绣锦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他深入调研,就高校发展和粮食战略等问题提出宝贵建议;积极落实统战政策,推动民主党派及团体建设,加强统战理论研究与干部队伍建设,为山西政协事业和统一战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2017年7月25日0时11分,王绣锦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103岁。回顾其一生,他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工作中,他坚持原则、作风民主、公道正派;生活里,他廉洁奉公、心系群众、严于律己。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其高尚品格、为民情怀与革命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