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卓越军事将领
张文舟,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沁县,原名霍昭汉,又名张松涛。年少时,他勤奋读书,心怀报国之志。后来,他考入冯玉祥部西北军陆军军官学校,在这里,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出坚韧不拔的作风,思想也逐渐向进步靠拢。在校期间,受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他开始参与秘密革命活动。1932年,张文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从军校毕业后,张文舟在西北军基层任职,暗中从事兵运工作,积极发展革命力量。1933年夏天,他在张家口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师担任排长,毅然投身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然而,同年冬天,抗日同盟军失败,张文舟受中共组织派遣,进入国民党军东北军继续开展兵运工作。
1935年初,张文舟奔赴陕北,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先后担任副连长、连长。随后,他调任中共陕北省委军事部参谋科科长、参谋长,参与到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中,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抵达陕北后,1936年,他先后担任中共延川县委军事部部长,后又调任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作战科科长,随军参加西征战役。同年冬,他转任陕北红二十九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7年后,他担任陕北红二十九军参谋长,协助军长和政委组织部队开展军事训练,担负起陕甘宁边区北部的防御重任。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9月,以中央军委参谋部部分人员组成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司令部,张文舟调任参谋处作战科科长。1939年秋,他升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兼作教科科长,协助参谋长组织留守兵团各部队加强战备,做好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防卫工作,同时开展军事训练和大生产运动,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延安整风运动,认真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和中央文件,聆听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讲课,并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总结,理论思想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张文舟担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同年10月1日,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改编为八路军警备第三旅,他调任参谋长,并兼任三边军分区参谋长,协助旅首长做好陕甘宁边区西北边防的保卫工作,狠抓部队军事练兵和大生产运动。1943年后,他升任警备第三旅副旅长,参与领导部队为保卫和建设陕甘宁抗日后方基地作出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文舟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兼三边警备区副旅长,参与指挥部队巩固和扩大陕甘宁解放区。1946年5月,他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协助联防军首长组织部队加强军事训练,积极做好自卫战争准备。8月下旬,他参与指挥部队出击南线,接应第三五九旅进入陕甘宁边区;10月,取得北线榆林、横山战役的胜利;1947年1月,成功挫败国民党军对关中地区的进犯。3月,国民党军向陕北发起重点进攻,企图闪击延安党中央机关。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撤出延安,20日,西北野战军成立,张文舟担任参谋长。他协助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等,以两万余兵力与25万国民党军周旋,运用“蘑菇”战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薄弱环节,在3月24日至5月4日期间,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稳定了陕北战局。此后,又相继取得陇东、三边、沙家店、黄龙、延清等战役的胜利。1948年,他参与谋划和组织指挥野战军进行宜川战役,解放黄龙地区,随后又进行了澄合、荔北战役。9月,他改任第四纵队参谋长,参与指挥纵队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9年2月,纵队改编为军,他担任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参谋长;6月,第二兵团成立,他担任参谋长,协助兵团首长指挥部队参加扶(风)眉(县)战役和兰州战役,为解放大西北立下赫赫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文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兵团兼甘肃军区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建立甘肃军区各级机构,担负起支援进军新疆和解放大西南的任务。1950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兵团机构为基础组建军委摩托装甲兵司令部,他协助司令员许光达在北京组建兵种机关,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各项业务工作。1951年7月,军委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他仍担任参谋长。1952年2月,他奔赴朝鲜前线,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理参谋长,协助彭德怀等参与指挥春季和夏季巩固阵地作战、金城反击战和上甘岭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并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授予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2年年底,张文舟返回国内,继续担任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他协助许光达司令员等,认真总结装甲兵在抗美援朝作战的经验,组织全军装甲兵部队开展正规化训练,提升指战员素质,大力加强技术工作,基本建立起技术保障体系,有力推进了装甲兵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5年,他调任南京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同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任期间,他主持对装甲兵高中级干部进行培训、轮训,紧密结合兵种特点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训练,重视吸取苏军先进经验,为装甲兵培养了大批优秀领导干部。1958年6月1日,装甲兵学院成立,由许光达兼任院长,他担任第一副院长并主持工作,负责培养了装甲兵大批营、团军政干部和师、团参谋人员。1959年,他进入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仍担任装甲兵学院第一副院长。1961年4月19日,他被任命为装甲兵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主管装甲兵院校工作,重视组织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从严办校,严格行政管理,培养优良作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文舟遭受冲击批判。装甲兵学院撤销后,他继续担任装甲兵副司令员。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他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策。他参与领导装甲兵广大指战员,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加强装甲兵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82年8月,装甲兵改为总参谋部装甲兵部,他离职休养。1983年6月,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虽退居二线,但仍心系党和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履行参政议政职责。1986年1月2日,张文舟因病在北京逝世。1月10日,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文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度的责任感。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文舟在参与组建军委装甲兵工作时,就密切关注朝鲜战争局势,常常工作至深夜。1951年,他出任装甲兵参谋长,同年7月,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参加板门店谈判。8月,经彭德怀司令员提名,中央军委批准,张文舟出任志愿军代理参谋长,随第二批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到任后,他强化了志愿军司令部参谋二十四小时值班和严格的交接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不仅要汇报当天敌我情况变化,还需及时整理“战况综合”“敌情综合”等材料,按时呈送志愿军首长并下发部队,为作战和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战争关键时期,他在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下积极工作,助力取得金城反击战和上甘岭反击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板门店我方谈判。停战后,他又奉彭德怀之命,在沈阳组织编写志愿军作战史,总结作战经验,为未来作战做好准备。
张文舟一生严谨做事、低调做人,品格高尚且大公无私。1983年6月,离开军队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组长后,他积极为征集出版现代史资料贡献力量。他一生热爱学习,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对身边秘书要求极高,容不得文件出现一个错字。即便到了晚年,他最大的爱好仍是买书,只要有空就会前往书店,每次都购置大量书籍,常常沉浸在阅读之中。
参加革命后,因工作需要,张文舟隐姓埋名,与老家失去联系长达几十年。退职后,他两次回到故里寻找亲人。尽管在县里人眼中,他是位高权重的大官,但他始终坚守原则,公私分明,从不利用公权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他每月发工资后,首先考虑交党费、支持国家建设,然后节省开支,将省下的钱寄给村里贫困的同族乡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老家盖东房三间,坚持谢绝各方帮忙,自己汇款让亲属打理。村里老支书到京办事需要乘车,他宁可自掏腰包打出租,也不动用公车。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将这种低调做人、坚持原则、公私分明的品格传递给子女。
张文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是人民军队杰出的高级参谋工作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高级指挥员。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民日报》评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我军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
为纪念张文舟的革命功绩,2019年7月5日,沁县举办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张文舟将军红色革命事迹宣讲会,通过重温他的革命历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2012年,在张文舟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子女向解放军档案馆捐赠了500多件珍贵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成为研究革命历史的重要素材,也让后人能够更好地铭记他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