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彝[明] 云南临沧凤庆县人物 龚彝,字和梅,明代顺宁府(今凤庆)人。祖籍山东,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徒滇后世居顺宁城北鼓山桥头。明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 龚彝,字和梅,是明代顺宁府(今云南临沧凤庆县)人。其祖籍山东,先祖于明洪武初徙滇,后世居顺宁城北鼓山桥头。他是明末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忠贞气节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彰显了忠义之风,为后世所敬仰。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求学与入仕 龚彝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人宠爱。他极好读书,喜爱安静环境,为了能专心攻读,在远离家乡的东部漾濞江边上的蜢岩(今属巍山肥牛街乡)上修建了一座小楼。此地前临漾濞江,后依笔架山,山壑云天,古树荫浓,环境十分清幽。 龚彝在此发愤读书,专心致志攻读四书五经,常常废寝忘食。民间传闻,每当佣人将饭菜摆到他书楼的桌子上,他常因专注读书而忘记吃饭,饭菜往往被窗外的猴群入内吃得精光,佣人不得不一次次为他重新做饭。 如此勤奋苦读,终获回报。明天启四年(1624年),龚彝首次出山赴考,便以优异成绩考中举人。次年,他又赴京应乡试,成功考中进士,声名大播,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崇祯年间,龚彝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因处事干练、才能出众,后升任兵部郎中。他在兵部任职期间,为官清正,秉持着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兢兢业业处理军政事务,有条不紊,其才能与品德深受上司与同僚认可,也为他日后在南明时期担当重任奠定了基础。 投身南明抗清事业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清军入关,明朝统治摇摇欲坠,长江以南先后建立了几个南明政权。1646年,广西巡抚瞿式耜和龚彝等明朝旧臣,拥护桂王朱由榔建立了永历王朝。龚彝全力支持永历政权,因其此前在兵部积累的经验和威望,永历三年(1649年),永历帝封龚彝为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将其升任户部尚书。 此时的南明政权,面临着清军的强大攻势,处境极为艰难。龚彝肩负着筹措军饷、调配物资、组织兵力等重任,他深知责任重大,为了南明政权的延续,可谓殚精竭虑。永历九年(1655年),龚彝随永历帝退守云南。为了筹备更多抗清力量,实现长期抗清的目标,他亲自前往永昌、顺宁、景东等地,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口才,向当地民众和土司宣传抗清大义,征兵募粮。在他的努力下,一度集结起了可观的军事力量和物资储备,为南明政权在云南地区的坚守提供了一定支持。 颠沛流离与不懈抗争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军攻入云南,军事形势急转直下,永历帝被迫退往滇西。龚彝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日夜兼程赶到腾冲,然而此时永历帝已逃往缅甸,他无奈之下,只好返回顺宁老家。 但龚彝的抗清之志从未熄灭,即便身处家乡,他仍心系永历帝和抗清大业。第二年,他四处活动,积极联络各地土司,动员他们起兵反清。龚彝的旧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响应,一时间,当地抗清力量又有了重新聚集的趋势,燃起了反抗清军压迫的熊熊烈火。 忠烈殉国 然而,命运对龚彝而言,终究是残酷的。就在他努力组织反清力量之时,传来了永历帝被清兵俘获并押回昆明的噩耗。龚彝听闻此讯,心如刀绞,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前往昆明,试图求见永历帝。 抵达昆明后,龚彝遭到守卫士兵的拒阻,但他大义凛然地说道:“此吾君也!我为其臣,君臣之义,南北皆然。我只一见耳,何拒我为?”。守卫将此事禀告吴三桂,吴三桂最终允许他入见。 龚彝见到永历帝后,恭敬地行完君臣大礼,心中悲痛万分,伏地痛哭。他带来了酒食菜肴,再三劝永历帝饮用,以尽臣子最后一点心意。永历帝面对如此忠臣,也悲痛不已,在龚彝的劝说下,勉强饮下酒水。见永历帝饮完,龚彝心中百感交集,他拜哭不止,想到国家沦陷、君主蒙难,自觉往事不堪回首,最终以头触地而死,时年康熙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62年5月5日)。 三日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篦子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宣告结束。但龚彝的忠烈之举,却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被后人缅怀和敬仰。 后世缅怀 龚彝以死明志,展现出了极高的忠贞气节和爱国情怀,他的事迹在云南当地广泛流传,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楷模。清朝末年,顺宁知县亲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在顺宁城北的鼓山桥头立“明户部尚书龚彝老先生之故里”碑亭,以纪念这位忠烈之士。 民国元年,顺宁知府张汉皋将昭忠祠改名为龚公祠,用以专门祭祀龚彝。民国元老李根源题书“磅礴万古”四个大字匾额,悬于龚公祠正堂,以赞誉龚彝的气节万古流芳。此外,殿侧还有著名学者赵藩撰《明死节户部尚书顺宁龚公祠祀碑》,供后人瞻仰、祭奠,缅怀龚彝的忠义精神。 清末,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人毛健在龚彝就读成名和隐居之所的茶房寺立石碑,上书“明户部尚书龚和梅读书和隐居处”,以此彰扬其高风亮节,并在蜢璞岩上题书《吊龚尚书》诗一首,诗云:“国破身囚痛桂王,鲁戈无力返西阳;银苍已失江山色,金碧皆沉日月光。殉难甘同明祚尽,捐生怕见故居亡;忠臣缺笔遗忠烈,我溯前徽补赞扬”,表达了对龚彝的崇敬与哀悼之情。 龚彝身处乱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对明朝的忠诚,为了民族大义,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忠肝义胆的一生,其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黑暗动荡的时代,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家国大义时,坚守正道,奋勇前行,永不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