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荃[公元1879年-1939年] 云南临沧云县人物 叶荃,字相石,亦作香石,云南云县人(据《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录》记载为云南顺宁人)。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教官。 人物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人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8年,回国后,任清四川督练处帮办,四川新军六十四标标统,安徽讲武堂总办等职。 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北伐军入黔。 1913年,任黔军第一师师长兼警卫团团长;后辞职回乡。 1915年,护国军兴时,招募乡兵千余人至省城,任云南陆军模范第四团团长。同年12月25日,任云南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第六梯团梯团长,兼任警卫第四团团长,率部参加护国战争。 1916年,入川进行讨袁(世凯)战争后,当年5月任护国联军第五军军长(另称总司令)。 护法军政府成立,任驻粤滇军总司令部总司令。1916年12月20日被北京政府陆军部授予陆军中将。 1917年任靖国联军第八军军长,率部北伐入陕,击败陈树藩、刘镇华、吴新田、管金聚等部数万众,名震关陇。 1920年春部队改编,任滇军第一师师长。后与唐继尧矛盾深重,携眷离滇赴粤,被孙中山委任为广州大本营参军长及将校团团长。 1922年夏随孙中山赴沪,旋到杭州养病。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出任奉军第二、第三军总指挥,兼奉军第三军司令部副司令官及第二师师长,参与部分战事。 1925年,转入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率该军第二、第三师配合胡景翼的国民军第二军挺进河南,与吴佩孚、刘镇华军作战璎胜,胡景翼曾称誉其“气吞山河之势,包举字内之心” 后随孙岳的国民军第三军入陕,到西安后辞去军职,赴沪养病,再未出任军职。一度皈依佛门,修身养性。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曾委派滇川黔三省宣慰使。 1931年2月16日,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 1934年,携眷南门,住温泉私宅,自作门联一幅:“妄想竟何之,曾记率子弟八干,纵横万里;壮志犹未已,敢许综经纶二藏,融合一心”。 1935年,返回原籍,复转顺宁(今风庆)赁房而居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闻其生活清苦,赠银2000元,又命顺宁县每月付生活费200元。 1939年6月19日,因病在乡间逝世。 叶荃(1879年-1939年),字相石,亦作香石,云南云州(今云南云县)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军事革命家。他历经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还致力于地方教育与公益事业。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求学与革命启蒙 叶荃出身于云州的士绅家庭,自幼习武。1897年,19岁的叶荃中秀才,后赴省参加乡试未中,便留昆明入算术馆,接受新式教育和新思想。1904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取云南首批官费留日资格,前往东京振武学堂学习。次年,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与孙传芳、阎锡山、李烈钧、唐继尧等成为同学。 在日留学期间,叶荃经李根源引荐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云南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他还与李根源一道加入“丈夫团”,该组织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准则,旨在让成员归国后掌握清军军权,推动革命发展。叶荃积极参与创办《云南》杂志,撰写《滇越铁路问题》等文章,揭露法国殖民者的野心,成为云南留日学生中的激进派代表。 辛亥革命中的壮举 1908年,叶荃回国后,任清四川督练处帮办,四川新军六十四标标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多地纷纷响应。11月25日,叶荃率部在嘉定(今乐山)宣布起义,成立“大汉国民军”,自任军政长,并通电全国拥护共和。此举成功切断了成都清廷驻军的退路,加速了四川的光复进程。然而,由于川军内部派系倾轧,叶荃被迫辞去军职,经重庆转赴上海,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部高级参谋。 护国战争显威名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国家陷入危机。叶荃临危受命,在家乡招募子弟兵千余人赴昆,任云南陆军模范第四团团长,后担任护国军第三军第六梯团长,随蔡锷入川作战。 在纳溪战役中,叶荃率部坚守棉花坡阵地,与北洋军激战七昼夜。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多次以白刃战击退敌军进攻,最终荣获蔡锷“勇冠三军”的嘉奖。护国战争结束后,叶荃回到云南,担任讲武堂教官,为滇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将领,为后续的革命事业储备了人才。1916年5月,叶荃升任护国联军第五军军长,同年12月20日被北京政府陆军部授予陆军中将衔。 护法战争与援陕之战 1917年,叶荃积极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担任靖国军第八军军长,率部经贵州入四川,与熊克武部会师重庆。1918年9月,南方九省靖国军统帅唐继尧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援鄂、援陕事宜,叶荃率先请缨,愿率所部第八军援陕。 会后,叶荃率3000余兵士出发,原拟路经陕西进军兰州,但兵抵天水后作战不利,遂改变计划挥师东向直接援陕。大军过关山后,陇县驻军投降,叶军续克千阳,向凤翔疾进。此时,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率军已将关中西部大部县城占领,唯独凤翔久攻不下,后经说服,凤翔守军投降,叶荃与郭坚等三军同时进驻凤翔。 不久,陕西靖国军与叶荃的援陕军在兴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联合进攻西安。但陈树藩向北京政府请援,段祺瑞命令陕西四邻各省北洋军出师相助,靖国军与援陕军的计划被打乱。叶荃指挥本军及郭坚军在武功、扶风间的杏林镇设防御敌,双方互有胜负,形成胶着状态。 1918年冬,靖国军总指挥井勿幕被杀,第四路第二支队司令董振五阵亡,加之北洋军等多方势力进攻,形势对靖国军极为不利。叶荃军未经商议自行弃守杏林镇,被迫从岐山高店撤到凤翔,靖国军关中西路防地损失殆尽。1919年2月下旬,叶军撤离凤翔,到耀县与第六路卢占魁部联防。 在耀县,叶荃部队境况糟糕,饷弹无来源,损失无法补充。叶荃累电请唐继尧接济无果,后虽从广州得到少量款项,但也是杯水车薪。1920年春,叶荃见援陕任务无法完成,官兵又思乡心切,经唐继尧同意后准备班师回滇。部队改编后,叶荃率部历经艰辛越过秦岭、巴山,进入滇境。 与唐继尧矛盾及后续经历 叶荃回滇后,因坚决反对唐继尧的“联省自治”政策,遭到解除兵权的打击。他气愤至极,部署“倒唐”,但机密被泄,唐派兵堵截,叶荃接连战败,遂携眷离滇赴粤。 到广东后,叶荃被孙中山委任为大本营参军长及将校团团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叶荃随孙中山赴沪,旋到杭州养病。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叶荃出任奉军第二、第三军总指挥,兼奉军第三军司令部副司令官及第二师师长,参与部分战事。 1925年,叶荃转入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率该军第二、第三师配合胡景翼的国民军第二军挺进河南,与吴佩孚、刘镇华军作战屡胜,胡景翼称誉其“气吞山河之势,包举宇内之心”。后随孙岳的国民军第三军入陕,到西安后,叶荃自行解除兵权,赴沪养病,再未出任军职。 晚年投身地方公益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叶荃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曾被委派为滇川黔三省宣慰使。1931年2月16日,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 1934年,叶荃携眷南归,住温泉私宅,自作门联“妄想竟何之,曾记率子弟八千,纵横万里;壮志犹未已,敢许综经纶二藏,融合一心”,以表心境。1935年,他返回原籍,复转顺宁(今凤庆),赁房而居。云南省主席龙云闻其生活清苦,赠银2000元,又命顺宁县每月付生活费200元。 晚年的叶荃将精力投入到地方教育与公益事业中。他创办了“相石图书馆”,慷慨捐赠个人藏书万余册,并出资修建顺宁中学教学楼,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巨大。他还拒绝了蒋介石政府的委任,坚守“不附权贵”的姿态。 1939年6月19日,叶荃病逝于顺宁,临终前,他手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遗训,彰显了其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叶荃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