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栋 云南省临沧人物 李德栋,中国作家、编剧,曾任临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其创作涵盖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及影视剧本,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黄草岭挽歌》《外婆的十八个谜语》及电影剧本《情比山高》 。截至2017年,其编剧的微电影《红旗耀边关》获第四届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杰出短片奖及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评委会大奖。此外,李德栋还担任《临沧电影文学剧本》副主编,推动本土电影文学发展. 李德栋是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位杰出人物,在文学创作与文化事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成长背景与早期经历 李德栋于1961年出生,是云南临沧永德县人。他在临沧这片充满浓郁民族文化与独特地域风情的土地上成长,故乡的山水人文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 李德栋在完成学业后,于1981年参加工作。他最初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他不仅传授知识,还可能因对文学的热爱,影响了众多学生对文学的认知与兴趣。这段教师经历,也让他对家乡的教育情况有了深入了解,为后来编写《永德县教育志》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该志书的主编,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永德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成果。 从政经历与文化工作起步 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李德栋后来进入县委组织部担任秘书,之后又先后担任《永德文艺》主编、《永德报》总编辑。在这些岗位上,他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当地的文化艺术界人士,深入了解永德县的文化底蕴,为其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李德栋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并成为县委常委。在宣传部门工作期间,他积极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挖掘和传播永德县的特色文化,提升家乡的文化影响力。 文学创作之路与成就 1993年,李德栋开始发表作品,正式踏上文学创作之路。他凭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生活感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2008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对其文学创作成就的认可。 李德栋在小说创作方面成果丰硕,著有长篇小说《黄草岭挽歌》《外婆的十八个谜语》。这些作品以故乡民俗文化为背景,生动地反映了故乡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他的中篇小说集《走夷方》,也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 除了小说,李德栋在影视剧本创作领域也成绩斐然。他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剧本有《云南往事》(20集)、《孟定之恋》(30集)。其中,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情比山高》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电影以云南人民修建滇缅公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展现了云南人民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卓越贡献,呈现了云南各族群众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国家情怀与民族气节。《情比山高》入围28个国际电影节,在16个国家举行35场首映式,先后斩获15个奖项,还入选云南省精品文化工程,成为云南省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影片,并作为云南省重点影片上报中宣部。 此外,李德栋还担任了电影《边塞巡边人》的编剧。这部以默默奉献的戍边英雄为原型的影片,从巡边工作、边境民族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呈现戍边人的故事,镇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数瑟”民歌将贯穿始终。他与导演对对对剧本进行了3年打磨,数易其稿,力求展现最真实、最感人的戍边故事。 推动临沧文化事业发展 随着工作的调动,李德栋后来担任临沧市文联副主席,最终升任市文联主席。在文联工作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文学专长,积极组织和推动临沧市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为当地文艺工作者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人才,促进了临沧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他还曾兼任《临沧文艺》主编,通过这一刊物,发掘和推出了许多本土优秀作品,提升了临沧文学的影响力。在他的带领下,临沧市的文学艺术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作品。例如,在第八届云南文学艺术奖评选中,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故事片《情比山高》荣获云南电影奖·作品奖,为临沧市文化事业赢得了荣誉。 个人风格与文学影响 李德栋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善于将临沧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融入到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通过讲述家乡故事,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其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临沧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也为传承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从临沧走出来的作家和文化工作者,李德栋为家乡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创作历程和成就,激励着更多临沧本土作家投身文学创作,推动了临沧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临沧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在当地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虽然李德栋可能已从一些领导岗位上退下,但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事业的热情并未减退。他依然关注着临沧市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文化建设发挥余热,其作品和精神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