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华[公元1912年-1969年] 云南临沧沧源县人物 胡忠华(1912.8—1969.7),男,佤族,沧源县班洪乡人。解放前,为班洪代理王子。解放后,历任沧源县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主任,沧源县代理县长,普洱专区公署第五副专员,细宁专员公署副专员,云南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云南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1969年7月29日,因高血压病发,抢救无效,病逝于昆明。 早期经历 胡忠华青少年时期曾当过和尚,念过经文。家中有师爷教他读汉文,这使他不仅通傣语、傣文,还初识汉语、汉文。尽管他家是班洪地区的领主,但仍居住在“干栏式”大草片房,生活并非极度奢华。 胡忠华出生于班洪的领主家庭,其先辈胡玉山等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望。1934年,他随父亲胡玉山和兄长胡忠汉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斗争。这场斗争中,佤族人民为保卫祖国领土和矿产资源,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胡忠华在其中受到了爱国精神的熏陶,也为其日后的抗日戍边等行为埋下了种子。 抗日戍边 1941年,胡忠华代理世袭第五代王,年仅29岁。当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大举入侵缅甸。1942年春,日军占领缅甸,5月侵入中国滇西怒江之滨,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沧源等地受到直接威胁。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胡忠华继承和发扬了前辈英勇抗击侵略者、维护祖国疆土的爱国精神。他一面派人与中国远征军和省主席龙云取得联系,接受指挥;一面积极组建班洪自卫武装,准备抗击日军入侵。1943年,胡忠华带领的武装参加耿沧支队,配合远征军第2军33师97、98团防守边境,堵击日军。 为了进一步扩大佤族抗日民族武装力量,1944年1月,胡忠华带领参谋高耀星和岩帅头人田子昌等赴昆求见省主席龙云。龙云委任他为“班洪自卫总指挥”,同意组建“佧佤山班洪自卫支队”,并赠给他一批武器。胡忠华在返回途经保山时,又自行购买了重机枪2挺、轻机枪7挺、步枪20支和子弹5000发。 回到班洪后,他一面筹建三合院式的班洪总管公署衙门,一面正式组建班洪自卫支队。胡忠华自任支队司令,田子昌任副司令,高耀星任参谋长。支队下辖6个大队,约300人,指挥部设在班洪总管公署内。此后,胡忠华指挥班洪自卫支队坚守防线,配合远征军97、98团守卫边防,直至1945年滇西大反攻胜利,驻缅日军宣告投降。 保卫解放区 抗战胜利后,胡忠华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有所增强,他并未放松警惕,而是继续守卫着班洪总管辖地和中国边境。当时,边境局势依然复杂,境外班弄部落马玉昌(马美廷之子)多次率领上百名武装分子入侵,还有境外武装到境内村寨部落骚扰。胡忠华率领自卫武装多次打败入侵者,严惩了骚扰的股匪,为维护边境的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当地的威望也进一步提高,“王位”更加巩固。 1948年春,胡忠华再次到昆明拜见省主席卢汉,卢汉委任他为班洪自卫支队总指挥。两次昆明之行,让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爱国热情。1949年5月,“边纵”11支队解放了沧源。然而,9月至10月,耿马、镇康反动武装1000余人先后两次发动对沧源解放区的进攻。胡忠华积极组织班洪自卫武装进行反击,成功收复了班莫、班界等地,为保卫沧源解放区新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胡忠华积极拥护人民政府。1951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任命胡忠华为普洱专员公署副专员兼沧源县长(此时沧源属普洱专区)。1952年底,缅宁专署(临沧行署)成立,沧源划归缅宁专区,胡忠华继续被任命为缅宁专员公署副专员兼沧源县长。 从1958年起,胡忠华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主动放弃剥削,放弃头人制度,积极改革陈规陋习。他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还向党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他请求政府派教师和医生等科技人员到阿佤山,帮助开辟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同时,他还要求修公路,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为阿佤山的发展积极谋划。 1960年至1961年,中缅勘界和划界时,胡忠华担任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主任。他凭借对当地历史的了解,用大量事实和证据说明班老历来隶属中国,是中国领土,为力争班老地划归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在工作中,胡忠华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化知识,边学习边工作,边进行自我改造,逐渐从“王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领导干部。之后,他又担任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为云南省的民族事务和政协工作贡献力量。 1962年10月,胡忠华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全国政协委员高耀星的陪同下,视察了临沧地区的一些工厂、医院、学校。每到一处,他都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受到党和政府的好评。 晚年遭遇与平反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忠华遭到错误批判,家产被抄没,本人被遣送到昆明白花山农场劳改。1968年,胡忠华因受迫害,不幸病逝于昆明(也有说法是1969年7月29日因高血压抢救无效病故)。 1979年,“文革”冤案被平反昭雪。根据胡忠华的遗嘱,其骨灰先寄存于临沧烈士陵园,后移葬班洪,让他魂归故里,长眠于他所热爱的阿佤山土地上。 胡忠华作为佤族的重要人物,从世袭领主到积极投身抗日、保卫解放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为边疆建设和民族团结不懈努力,他的一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