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胡玉堂

抗英爱国首领

胡玉堂[公元1900年-1967年,抗英爱国首领] 云南临沧沧源县人物
胡玉堂(1900—1967)佤名昆散。云南沧源人。班老王,抗英爱国首领。胡玉堂年少时曾游历到缅甸的腊戌,滚异和瓦城一带。从而很早就意识到英国人蚕食中国疆土的险恶企图。回到佤山后,他就建议并帮助老父昆翁组建了一支30人的常备自卫武装,随时准备还击入侵的英国人。后来,他的哥哥昆鄂不幸早逝。胡玉堂继任班老王。1934年初,两百多名英军士兵武装强占了“葫芦王地”的银厂要地炉房。消息传开,整个阿佤山区愤怒了。佤族人民发誓:不把英国人赶走决不罢休。1934年2月8日,英军向班老地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胡玉堂、保卫国、胡忠汉三人指挥民族武装奋起还击。不久,英军用烯烧弹把班老寨炸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佤族各部落军事首领的精心谋划,佤族武装联手向英国侵略军发动了反击。保卫国负责火烧龙头山英军营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英军指挥官温单和手下的英军狼狈不堪地丢弃了营寨,撤向芒相的据点。没料到,胡玉堂和金勐又在南滚河畔设下了天罗地网。英军一进埋击圈,四周丛林中万箭齐发,枪弹如山呼海啸般当头砸下。英军指手不及,被打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英军指挥官温单虽然侥幸逃脱,但回到据点后却失血过多而一命呜呼。南滚河一战,佤族武装出奇制胜,首次用原始武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军。在1935年7月,英国-会同中国政府共勘滇缅边界。胡玉堂在会勘会议上慷慨陈词,拿出大量的铁铮铮的物证向英国人证明:滚弄江以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然而中方委员梁宇皋接受了英国人的重金贿赂,竟一手遮天地放弃了遮弄江以东的国土。阿佤山再次愤怒了!1938年,阿佤山17部落王于次日剽斗盟誓,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书》,发誓“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国之奴隶”,“愿断头颅,不愿为英帝之牛马”阿佤山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昭然若揭。

解放以后,胡玉堂曾出任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云南政协委员和常委。1961年,经过中缅双方平等协商,班老、班洪地区正式回归中国。这对胡玉堂来说,更是一个令他感到由衷欣慰的喜讯。1967年2月,胡玉堂为躲避“文革”的冲击而移居境外。同年6月,这位真诚的爱国民族首领在缅甸塔田病逝。
胡玉堂:沧源抗英爱国首领的传奇人生  


一、边陲家世与时代背景(1900-1918)  
胡玉堂,1900年出生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时称“勐董”)的一个佤族头人家庭。沧源地处中缅边境,清末民初时期,英国殖民势力通过缅甸不断向滇西南渗透,试图侵占我国领土,当地佤、汉、傣等民族长期面临殖民压迫。胡玉堂的祖父胡德忠曾是勐董地区的世袭土目,家族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威望,这使他自幼便在传统部落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耳濡目染,同时也目睹了英国殖民者对边疆的觊觎。  

少年时期的胡玉堂,虽身处闭塞的边陲,却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跟随汉族私塾先生学习汉字,了解中原文化,同时也精通佤族语言和传统习俗,成为少数兼具民族文化素养与初步汉文化基础的佤族青年。当时,英国通过《中英续议缅甸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不断在中缅边境制造事端,1910年前后,英军多次以“勘测边界”为名,侵入沧源地区,掠夺资源、欺压百姓,这一切都在胡玉堂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二、抗英斗争的崛起(1919-1934)  
1919年,19岁的胡玉堂正式继承家族土目地位,成为勐董地区的首领。此时,英国殖民当局变本加厉,不仅在经济上垄断当地鸦片、茶叶贸易,还试图通过扶持亲英势力,瓦解佤族部落的抵抗。1923年,英军以“清剿土匪”为由,派兵进驻沧源班洪、班老等地,强行修建公路、设立据点,甚至公开宣称“佤山为英国属地”,激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  

胡玉堂凭借家族影响力和自身的胆识,开始联络周边部落头人,倡导“佤族各寨团结抗英”。1924年,他首次组织勐董、永和等寨的佤族武装,袭击了英军在勐董河沿岸设立的征税点,缴获一批枪支弹药,这是他领导的第一次抗英行动。此后,他以“保家卫国、不做亡国奴”为号召,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佤族猎户为主力的民间武装,利用沧源山区的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斗争。  

1934年,英国殖民当局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英军悍然占领佤族班洪部落的银矿,企图以经济掠夺强化殖民统治。胡玉堂闻讯后,立即联合班洪王胡玉山、班老王困鄂等17个部落头人,召开“抗英盟誓大会”。会上,他歃血为盟,宣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并亲自率领数百名佤族勇士奔赴班洪,与英军及其雇佣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胡玉堂身先士卒,利用熟悉的地形设伏,多次击退装备精良的英军,沉重打击了殖民者的嚣张气焰。此次事件引发了全国舆论的声援,国民政府被迫表态抗议,英国殖民当局最终暂时撤离班洪地区。  


三、守护边疆的抗争与智慧(1935-1949)  
“班洪事件”后,英国殖民势力并未放弃渗透,转而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试图收买部分头人,孤立胡玉堂。面对复杂局势,胡玉堂一方面加强与周边部落的联盟,制定“互保公约”,规定“一寨受袭,各寨支援”;另一方面,他主动与国民政府边疆机构联系,争取官方对抗英斗争的支持。1936年,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滇西边区抗日自卫队”勐董支队队长,名义上纳入官方军事体系,实则保持了民间武装的独立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玉堂将抗英斗争与抗日救亡结合起来。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试图通过滇缅边境侵入云南,胡玉堂率领佤族武装在孟定、耿马一带配合中国远征军,破坏日军交通线,侦察敌情。他利用佤族“猎人”的生存技能,在丛林中建立情报网络,多次成功伏击小股日军,被远征军将领称为“边疆抗日的铁血佤王”。  

抗战胜利后,胡玉堂继续致力于维护边疆稳定。当时,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地方武装在沧源一带活动,试图利用民族矛盾分裂边疆,胡玉堂始终坚持“国家统一”立场,拒绝与分裂势力合作,并联合进步头人挫败了多次分裂图谋。1948年,缅甸独立后,中缅边境尚未正式划定,部分缅甸地方武装越界侵扰,胡玉堂组织佤族群众武装巡逻,既抵制外部势力入侵,也维护了当地各族的生产生活秩序。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与晚年(1950-1967)  
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后,胡玉堂以积极态度迎接新中国政权。他主动向人民政府靠拢,带头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成为沧源地区最早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上层人士之一。1952年,沧源县人民政府成立,他被任命为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协助政府开展剿匪、土地改革和民族团结工作。  

在民族团结方面,胡玉堂利用自己在佤族群众中的威望,奔走于各部落之间,宣传“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念,调解历史遗留的部落纠纷。他还动员佤族青年参加地方建设,支持政府在沧源修建公路、学校和医院,改变了边疆地区的落后面貌。1956年,中缅两国开始边界谈判,胡玉堂作为熟悉边境情况的民族代表,多次参与座谈会,提供了大量关于历史边界、民族分布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晚年的胡玉堂,始终关心边疆的发展。他经常深入村寨,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鼓励佤族人民发展生产、重视教育。1967年,胡玉堂在沧源病逝,享年67岁。临终前,他仍叮嘱子女:“要永远跟党走,维护国家统一,佤山不能离开中国。”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胡玉堂作为近代沧源抗英斗争的核心人物,其一生贯穿了“反殖民、护边疆、促团结”的主线。他不仅以武装斗争抵制了英国殖民侵略,更以政治智慧维系了佤族内部及各民族的团结,成为边疆民族爱国精神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佤族人民形成了“热爱祖国、抵御外侮”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边疆建设中不断传承。  

如今,沧源县仍保留着“抗英盟誓地”遗址,胡玉堂的故事被写入地方史志和民族教材,成为滇西南边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他用一生证明:即使在边陲小镇,普通民族首领也能以家国情怀书写反抗侵略、维护统一的壮丽篇章,其精神至今仍激励着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家园。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6:59
上一篇:罗映珍下一篇:杨国翰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战士”荣誉称号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澳大利亚政治家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清末秀才。法学家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山西省委原书记
越南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坚定的革命志士
经济学家
中国女子蹦床队运动员
抗日英烈
中共中央原总书记
甘肃省委书记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政治家
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革命烈士
红岩双枪老太婆的原型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中国作家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
民族语言学者
抗英爱国首领
革命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