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纹(1925年3月16日—2016年5月19日),出生于四川广安,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宏纹于1946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至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进修;1952年至1954年在大连工学院研究生班进修,并留校任有机化学教研组副主任;1954年调回南京大学任讲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进修,并获得副博士学位;196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担任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晋升为教授;1978年至1984月担任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98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5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
胡宏纹:有机化学领域的耕耘者与奉献者
胡宏纹一生投身有机化学事业,在科研探索、人才培育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为中国化学学科发展贡献了毕生力量。
求学与职业发展历程
1925年3月16日,胡宏纹出生于四川广安。1942年10月至1946年7月,他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启了与化学相伴的生涯。1950年9月至1952年9月,胡宏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进修;1952年9月至1954年7月,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班深造,并留校担任有机化学教研组副主任。1954年7月,他调回南京大学任讲师;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至1959年8月,前往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进修,获得副博士学位。此后,胡宏纹在南京大学持续深耕,1963年3月晋升为副教授,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10月晋升为教授,同年至1984年担任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84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5月19日19时06分,胡宏纹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科研领域的突出成就
在科研上,胡宏纹成果丰硕,于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和新试剂研究领域成就卓越。他运用顺磁共振谱,证实芳醛肟脱氢二聚体在氯仿中加热分解成亚胺氧自由基,并深入探究该自由基与苯乙烯类似物、共轭二烯的加成反应,以及与酚类的取代反应。他开发出新型Gabriel试剂N—甲酰基甲酰氨钠,为伯胺、α氨基酮及α酮酸酯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此外,他还创新发展了在氧化剂存在下,利用吡啶N—叶立德与烯烃的1,3 - 和1,5—偶极环化加成反应合成中氮茚衍生物的方法,并首次成功合成双冠醚与碱金属盐的1:1和2:2配合物,测定其晶体结构。截至2016年5月,胡宏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0多篇,其科研成果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教育领域的深远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胡宏纹倾注大量心血。他先后四次主编《有机化学》教材,总印数近40万册,该教材成为众多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1996年《有机化学(第二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他悉心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30多人,为有机化学领域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他严谨治学、无私敬业,以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社会服务与荣誉认可
胡宏纹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曾担任江苏省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中国化学会理事等职务,为推动化学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他荣获1990年江苏省教委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荣誉是对他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认可。
胡宏纹一生热爱祖国,始终坚守科学探索之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有机化学事业和科教事业。他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无私敬业的奉献精神,为南京大学的发展、中国有机化学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学界与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