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小字佛厘、佛狸伐。出生于平城东宫(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
泰常七年(422年),拓跋焘受封泰平王,官拜相国、大将军,后被立为皇太子。次年继位,四出征伐。他先亲征大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赫连昌;继攻平凉,驱逐赫连定。太延二年(436年),取龙城,灭北燕。太延五年(439年),取凉州,俘北凉主沮渠牧犍。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采取镇抚兼施之策,使西域及东北诸国遣使朝贡,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与南朝宋对峙。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大兴国史之狱,屠戮崔浩等门阀士族数千人。同年,拓跋焘率军南伐刘宋,饮马长江后撤军北归。被刘宋认为是“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了冒顿、檀石槐。
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创行新字,兴办教育,于平城东建太学,祀孔子,命王公卿士子弟皆诣太学受业;禁断巫觋,信道灭佛;增辟垦田,移民牧畜,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统一北方后,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稳定。但连年征战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连续不断。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焘为宦官宗爱所杀。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平城区),在北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出生异象:道武帝天赐五年(公元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他出生时体貌特异,其祖父道武帝拓跋珪认为将来能达成兴国大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封王理政:天赐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去世,拓跋焘的父亲拓跋嗣继位成为明元帝。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十四岁的拓跋焘为泰平王,并授予他相国和大将军的职务。同年五月,拓跋焘开始监管国事,十一月亲自率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拓跋焘总管朝中事务,他聪明大度,处理事务应付自如。
继位为帝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班师后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十六岁的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
军事生涯
马踏柔然**
初战柔然: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趁明元帝驾崩,率领六万骑兵攻入北魏领土,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故都盛乐。拓跋焘率轻骑讨伐,虽陷入重围但殊死拼战使柔然兵退。此次战役让拓跋焘认识到柔然是北魏的心腹大患,决定北征柔然。同年,拓跋焘御驾亲征,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大胜而归。
战略反攻: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十月,拓跋焘再次北伐柔然,东西五道同时进军,大军至漠南,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拉开了北魏对柔然战略大反攻的序幕。神麚二年(公元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分别从黑山和大娥山出发,大举攻打柔然。他亲自率领轻骑军长途奔袭,俘虏敌军甚众。从光始元年(公元424年)到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期间,拓跋焘多次率军进攻柔然,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又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柔然从此一蹶不振,北魏北疆再无威胁。
攻灭胡夏**
初征胡夏:始光二年(公元425年),胡夏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儿子赫连昌继位。拓跋焘听闻赫连勃勃的儿子们争权夺势导致关中地区混乱,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城。途中河水结冰,他率领轻骑二万人从冰上渡河,直扑统万城。赫连昌毫无防备,仓促迎战失利后退回城内,北魏军队攻入城门,但赫连昌紧闭宫内大门,拓跋焘一时无法攻下。第二天,拓跋焘分兵四路掠夺牛马和家畜,并迁移万余户人家,同时北魏军还占领了弘农、蒲坂和长安等地。
再战胡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只派少量骑兵前往城下示弱,引诱胡夏军出城追击。他采纳崔浩分兵潜袭的计策,最终大获全胜,俘虏了赫连昌。赫连昌残余部众拥立其弟赫连定为王,逃回平凉。神麚三年(公元430年),拓跋焘再次攻打胡夏,夺取安定、平凉、长安、临晋、武功等地,占领关中地区,胡夏名存实亡。
统一北方**
征服北燕:延和元年(公元432年)魏军攻打北燕,北燕君主冯弘送女儿进宫和亲,乞求为附庸国。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魏军攻克北燕国都和龙,北燕灭亡。
攻占仇池:延和二年(公元433年)魏朝攻占了宋、魏之间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
灭亡北凉:胡夏灭亡后,北凉向魏国称藩,拓跋焘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以秃发破羌作为向导,兵不血刃征服了北凉诸镇。北凉国君沮渠牧犍在内外交困之下,被迫带着文武百官投降,北凉灭亡。拓跋焘先后消灭胡夏、北燕和北凉三国,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统一了除柔然和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南击刘宋**
第一次交锋:神麚三年(公元430年),刘宋皇帝刘义隆遣使向北魏索要被占领的河南故土,拓跋焘拒绝后,刘义隆兴师北伐,拓跋焘派军迎敌,宋军不敌败走。
第二次交锋: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南朝宋经过元嘉之治后国力昌盛,刘义隆不顾大臣反对再次北伐。刘宋前期进展顺利,夺取济州后,派将领王玄谟进兵围困滑台,但王玄谟贪财徇私,将士不肯拼命,久攻不下。拓跋焘率大军救援,王玄谟溃败,南朝军心动荡,北军士气旺盛。拓跋焘乘胜追击,率军直抵长江北岸,刘宋都城建康震恐,但因北魏军队不适应南方气候,加之刘宋军民殊死抵抗,最终未能渡江,不过此战使南北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政治举措
选贤任能: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如崔浩、高允等,他们在北魏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拓跋焘打破鲜卑贵族垄断,建立科举取士制度,选拔人才参与朝政,为北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改革官制:推进汉化,对官制进行改革,使北魏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重视法制:重视法制建设,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
崇尚文教:兴办教育,下诏修建太学,推广儒家经典,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平,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经济举措: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开辟垦田,移民牧畜,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北方经济逐步复苏。同时开放丝绸之路,促进中西贸易,北魏的冶铁、纺织业一度领先全国。
宗教政策
信道灭佛:拓跋焘原本敬礼沙门,但佛教势力发展迅猛,佛教徒人口增加,影响到国家的人力和皇帝的权威,且在镇压盖吴起义时,发现关中地区的佛寺内藏匿武器,怀疑僧侣与盖吴相勾结。在崔浩的诋毁下,拓跋焘于446年下诏灭佛,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禁止佛教的传播。
晚年危机
镇压盖吴起义: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十月,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武装动乱,队伍迅速扩大到十万余人。北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率军前往镇压,战败阵亡。盖吴派将领白广平向西攻取新平,向东攻取临晋以东,被魏军将军章直击破后又威逼长安。同年十一月,河东蜀人在薛永宗领导下响应盖吴,夺取马匹发动起义。两支起义军连衡相应,声威大震。盖吴派使臣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拓跋焘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派军分别讨伐。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正月,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薛永宗,趁其不备发起突袭,薛永宗大败,与家人一起投入汾水自尽。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追击盖吴,盖吴逃入北山,后在杏城遭到魏军包围,损失严重。八月,盖吴被叛徒所杀,起义军被镇压。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
碑刻之狱: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由崔浩等人主修的《国史》撰成,崔浩听从他人建议将其铭刻于石碑上,立在城郊天坛以东。由于《国史》内容涉及大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引起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不满,他们纷纷上言,说崔浩暴扬国恶。拓跋焘怒不可遏,派人调查,崔浩承认收受贿赂。最终,拓跋焘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此案牵连众多,震动朝野。
悲惨结局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拓跋焘为中常侍宗爱所杀,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一生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统一了北方,使北魏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他晚年的一些举措如残酷镇压起义、制造碑刻之狱等,也给北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