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义,1938年8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顾问。
杜善义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1938年8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虽然没有明确资料表明他来自大连长海县,但大连是他的故乡,这里的山水人文孕育了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生涯
刻苦求学:杜善义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家境贫寒。但在祖父、伯父等小知识分子的熏陶下,他对读书识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毕业后,在老师的鼓励和母亲的支持下,他选择进入高中。尽管高中后两年正值大跃进时期,劳动多上课少,但他仍下定决心考名牌大学,常常白天劳动,晚上复习应考。
考入名校:1959年,杜善义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前录取,进入近代力学系。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郭沫若兼任校长,严济慈、钱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在校兼任系主任并授课。钱学森先生担任力学系系主任,他精辟地介绍力学专业发展情况,开设“星际航行概论”课程,其对航天科学技术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强调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严肃作风,令杜善义终身受益。在大学五年里,杜善义深受良好学风的熏陶,学校强调“理实交融”,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这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生涯
初入哈工大:1964年,杜善义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6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除了潜心研究教研室的专业研究方向外,还关注到了力学的新分支——断裂力学,并如饥似渴地搜集相关信息。1978年,杜善义被评为讲师。
赴美深造:1980年7月至1982年9月,杜善义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的研究。他的勤学不倦和独到见解,得到了指导教授、国际著名断裂力学家李波维兹的称赞。在美期间接触到的先进复合材料,其优越的性能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令他怦然心动,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祖国未来的需求,于是提出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材料在研究、应用中的新问题。
哈工大任职与科研:回国后,杜善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多个重要职务。1982年至1987年,担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至1993年,担任航天学院院长,在他的倡导下,哈工大成立了我国首个以航天命名的学院,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精英;1993年至199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90年至2003年,担任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不断探索创新,将力学与材料相结合,推动了复合材料学科的发展。
当选院士后的多元发展:1999年,杜善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兼任了众多重要职务,包括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委委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等。同时,他还担任《宇航学报》主编,《复合材料学报》名誉主编,以及多个国际期刊编委。2011年9月,他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
科研成就
理论创新:八十年代初,杜善义明确提出力学与材料结合,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建立了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模拟/表征/优化理论。本世纪初,他又构建了“轻、热、功、智”的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需求与发展模式,解决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装备结构轻量化、抗极端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中的多项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技术突破:他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突破了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分析和表征技术,提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非烧蚀”热防护概念;在复合材料力学、细观理论、随机夹杂理论、压电、铁电等材料的多场耦合分析和力学性能预报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率先开展了特殊功能和智能复合材料研究,将智能复合材料用于振动和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
成果丰硕:杜善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
人才培养
创新培养模式:杜善义创立产学互动、各尽所长、按需办学新模式,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科研,又团结协作、敢为人先。
培养优秀人才:他培养了77名博士,其中20余人次获国家级人才奖励。他所带领的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防科技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工人先锋号等表彰。
社会贡献
服务国家战略:作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杜善义积极为国家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建言献策。他在国家多项重大工程与研究计划中担任专家,在论证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助力“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航天装备的研制。
推动学术交流:他曾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复合材料领域的影响力。他还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WORLD FELLOW荣誉称号,是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科学家。
杜善义院士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然忙碌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复合材料学科的发展殚精竭虑,甘为人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研人才,是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