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义:1918 年出生于河南沁阳北孔村,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狼牙山战斗中,他表现英勇,与战友们共同抗击敌人,跳崖后受伤幸存,2003 年去世。
宋学义:狼牙山下的生命传奇
1918 年,宋学义出生在河南沁阳北孔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世代务农,生活困苦不堪,常常面临着食不果腹的困境。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过度劳累和疾病缠身离开了人世,这让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独自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着给地主家做杂役、帮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宋学义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他早早地就开始帮母亲分担家务,放牛、砍柴、拾粪,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会抢着去做。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宋学义依然保持着乐观坚强的性格,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宋学义亲眼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地主豪绅的欺压、军阀的横征暴敛,让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心中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愤怒,渴望有一天能够改变这一切。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的铁蹄迅速踏遍华北大地,河南地区也遭到了日军的疯狂侵略。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无辜百姓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村庄被焚毁,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宋学义的家乡也未能幸免,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他心中强烈的仇恨,他发誓一定要为死去的乡亲们报仇,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9 年,八路军在河南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宋学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的一名战士。初入部队,宋学义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在军事训练中,他刻苦钻研每一个动作要领,无论是射击、投弹还是刺杀训练,他都认真对待,力求做到最好。尽管训练强度很大,身体常常疲惫不堪,但他从不喊苦喊累。他虚心向老战士请教战斗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实战演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技能。在政治学习中,宋学义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意义,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参军后的宋学义,跟随部队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各个战场。在多次战斗中,他都表现得十分英勇,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他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能,与战友们一起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为保卫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次战斗中,宋学义所在的连队遭遇了日军的猛烈攻击,形势十分危急。宋学义主动请缨,带领几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向敌人发起了反冲锋。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阵脚,为连队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在宋学义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连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战友们的称赞。
1941 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残酷的秋季大 “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9 月 25 日,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七连战士们毫不畏惧,依托狼牙山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天的激战,七连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弹药消耗殆尽。为了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能够安全转移,七连决定留下一个班担任后卫,继续阻击敌人,宋学义所在的六班主动承担了这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
接受任务后,宋学义与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胡德林、胡福才一起,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棋盘陀顶峰。一路上,他们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时而隐蔽在岩石后向敌人射击,时而投掷手榴弹给敌人造成杀伤。为了迷惑敌人,他们还故意在不同的地方留下脚印,制造出主力部队转移的假象。敌人误以为八路军主力就在山上,便调集大量兵力,向棋盘陀顶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宋学义和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敌人的尸体在山坡上越堆越高。
随着战斗的持续,六班战士们的弹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几颗手榴弹。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宋学义和战友们毫不退缩。当敌人距离他们只有几十米时,宋学义和战友们同时投出了手榴弹,爆炸声响起,敌人倒下了一大片。但敌人很快又重新组织起了进攻,此时,六班战士们已经没有了弹药。宋学义看着身边的战友,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班长马宝玉果断地说:“我们是八路军战士,宁死也不能当俘虏!” 宋学义和战友们纷纷表示赞同。随后,他们将枪支砸毁,毅然决然地走向悬崖边。在悬崖边,宋学义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然后纵身跳下了悬崖。
幸运的是,宋学义和葛振林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奇迹般地生还。但这次跳崖使他们身体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宋学义腰部、腿部等多处骨折,身受重伤。伤愈后,宋学义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回到前线战斗,但他依然心系革命事业,积极参与地方的支前工作。他利用自己的战斗经验,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7 年,宋学义退伍回到了家乡河南沁阳。回到家乡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英雄事迹而居功自傲,而是继续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他带领乡亲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宋学义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积极动员群众捐资助学,为村里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常常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教育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宋学义先后担任了北孔村农会主席、民兵营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积极带领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他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尽力帮助解决。在他的领导下,北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当地的先进村。
2003 年,宋学义因病去世,享年 85 岁。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在狼牙山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他在战后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都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他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