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言[公元1911年-1967年] 河南焦作市武陟人物 李嘉言,字慎予,笔名高芒、景仰、家雁、贾彦、李常山、李慎予,河南武陟人。1958年秋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指派,作贾岛《长江集》校订工作,1964年完成。十年动乱中受迫害,1967年去世。生前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委员、省政协委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委。 李嘉言(1911—1967),字泽民,又字慎予,笔名高芒、景仰等,河南武陟人,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楚辞与唐诗专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成长与早期革命经历 小学与初中时期:1923年夏,李嘉言以优异成绩从武陟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同年8月,考入沁阳县省立13中学,与郭全和(晓棠)同学,受其及当时革命思想影响,阅读了许多共产主义等进步书刊,还参加了进步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受到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国文教师悉心培养,初中毕业时确立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志向。 高中时期:1926年秋,李嘉言考入开封省立二中,受学校浓厚进步思想影响,继续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27年4月,北伐军进入豫南,他回到家乡武陟,在远房表哥、共产党员王大中的影响下加入共青团,参与武陟学生总会活动,传阅、印刷革命刊物,还到农村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农会。1927年11月,冯玉祥主豫,各校复课,李嘉言进入合并后的“大一中”继续高中学业。1928年2月,他进入开封第五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国文预科学习,担任“武陟旅汴同学会会长”,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被捕入狱与释放:1928年4月,李嘉言被任命为共青团开封市委书记,负责宣传和学运工作。不久,因叛徒出卖,他与另外两名团市委负责人被捕入狱,后因无证据被释放。12月初,省委通知他隐蔽转移的文件被截获,他第二次被捕,关在河南省第一监狱,后转入省“反省院”,遭受鞭打、坐老虎凳等酷刑,但始终坚强不屈。1929年9月,因蒋冯中原大战,冯玉祥退出河南,韩复榘主豫清理政治犯,加上家人疏通关系与开封党团组织营救,李嘉言被“无罪”释放,随后回到第五中山大学预科继续学习。 清华求学时光 1930年8月,李嘉言考入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成为清华中国文学会重要成员。在校期间,他担任了学会庶务、会计、出版部主任等职务,还任《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文学月刊》编辑,《文学月刊》第三卷主编,同时是《清华周刊》文艺部主任及编辑。 他与同学组织了创作小组融社,定期学习讨论中外文学作品。为办好《文学月刊》第三卷,他殚精竭虑,征得马叙伦、杨树达、刘文典、俞平伯、陈寅恪等诸多名家稿件。在校期间,他还发表诗、词二十多首,并从陈寅恪学考据、佛经翻译文学,从刘文典学诸子和校勘等,师从多位名家,广泛汲取知识,学术素养得以极大提升。 1933年,李嘉言的同室好友李峻之病故,他与吴晗等共同发起募捐和追悼会,并整理出版了《李峻之遗著》。1935年,李嘉言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校任中文系助教,并做闻一多的研究生。 战乱中的教学生涯 “七七”事变后,李嘉言随校南迁长沙,半年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讲师。在此期间,他与闻一多共同致力于考古,专攻楚辞和唐诗。 1942年秋,李嘉言前往兰州,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教授。尽管当时国统区政治黑暗,教师生活清贫,但他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1944年端午节,西北师范学院国文学会举行纪念屈原晚会,他强调要学习屈原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深受师生赞许。在西北师范学院期间,他秉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断修改《贾岛年谱》,治学态度严谨,以陈寅恪、闻一多为楷模,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投身河南大学建设与学术研究 任教河南大学:1947年,李嘉言回到河南,到河南大学任教。建国后,他继续在河南大学(当时为开封师范学院)担任教授,并出任中文系主任。1956年,李嘉言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更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中。 主持《全唐诗》整理:李嘉言在学术上成就斐然,曾主持《全唐诗》的整理工作。1958年秋,他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指派,进行贾岛《长江集》校订工作,历经多年努力,于1964年完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 学术著作与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汉魏六朝文学史》《楚辞选注》《唐诗丛考》等,还有许多散见于报刊上的专论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手稿。他的研究成果涵盖楚辞、唐诗等多个领域,对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兼职与影响 李嘉言生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委员、省政协委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委等职务。他积极参与文学界和学术界的活动,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在全国文学和学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为河南乃至全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晚年遭遇与离世 然而,在十年动乱中,李嘉言遭受迫害,但他始终坚守学术良知和做人底线。1967年10月14日,李嘉言含冤去世,年仅56岁。尽管他的生命因时代的动荡而过早凋零,但他留下的丰富学术著作和严谨治学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一直被后人铭记和敬仰。其遗稿由其子李之禹等整理出版,继续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发挥作用。 李嘉言的一生,是为学术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河南大学的校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史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