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植[公元1912年-1996年,开国大校] 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人物 陈子植(1912年9月-2020年2月18日),河南省修武县人,1937年2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军区原副司令员陈子植同志(副兵团职)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108岁。 陈子植:从太行子弟到开国大校的戎马人生 陈子植(1912年-1996年),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校,一位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朴实的工作作风,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其生平轨迹不仅折射出一位革命军人的成长之路,更映照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弱小到强大的奋斗历程。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912-1937) 1912年,陈子植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今属焦作市)一个农民家庭。时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焦作地区作为豫北重要的煤矿产区,既受封建地主压迫,又遭外国资本掠夺,底层民众生活困苦。陈子植自幼目睹家乡百姓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种子。 因家境贫寒,陈子植仅接受过几年私塾教育,但他勤奋好学,利用农闲时间研读古籍与进步书籍。1925年,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年仅13岁的陈子植目睹了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力量,初步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30年,冯玉祥部在豫北招募新兵,渴望改变命运的陈子植报名参军,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西北军服役期间,陈子植因作战勇敢、头脑灵活,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班长、排长。他深受冯玉祥“治军从严、爱民如亲”理念的影响,同时也目睹了旧军队的腐败与派系倾轧,逐渐认识到“只有真正为百姓谋利益的军队才能赢得天下”。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其“抗日救国、平等自由”的主张通过地下党员传入西北军,陈子植深受触动,开始主动接触进步思想,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红星照耀中国》等书籍,革命信念逐渐坚定。 二、投身抗日烽火,扎根太行根据地(1937-194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陈子植所在的西北军部队在华北前线抵抗日军,但因指挥混乱、装备落后,屡遭重创。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游击战”战略,为迷茫中的陈子植指明了方向。1938年,他毅然脱离溃散的旧军队,辗转投奔位于太行山区的八路军129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1. 敌后游击战的磨砺** 加入八路军后,陈子植被编入129师386旅,起初担任连长。他作战勇猛且善于总结经验,在刘伯承、陈赓等将领的指导下,迅速掌握了敌后游击战的战术精髓。1939年,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陈子植率部在修武、博爱一带开展游击战,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多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破坏敌伪交通线,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被誉为“太行小猛虎”。 1940年,百团大战爆发,陈子植所在部队奉命破袭正太铁路。他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长,率部夜袭日军据点,炸毁桥梁两座,牵制了日军一个联队的兵力,为战役全局争取了主动。战后,他因功晋升为营长,并获“战斗模范”称号。 **2. 根据地建设与军民鱼水情** 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陈子植不仅是军事指挥员,更是根据地建设的骨干。1942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实施“蚕食”政策,推行“三光”暴行,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陈子植奉命兼任地方武装负责人,发动群众开展“空室清野”,组织民兵联防,建立秘密交通线,同时领导群众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为根据地的存续奠定了物质基础。 他始终坚持“军民一致”原则,与百姓同甘共苦。在1943年大饥荒中,他将部队仅存的粮食分给群众,自己与战士们以野菜充饥,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陈菩萨”。这种深厚的军民情谊,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 **3. 军事素养的提升** 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1944年,陈子植被选派到抗日军政大学太行分校学习。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战略战术与政治工作方法,理论水平与指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结业后,他调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参与指挥了收复沁阳、修武等县城的战斗,为豫北抗日根据地的恢复作出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中的攻坚先锋(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陈子植毅然投身解放战争,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7旅副旅长、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2军35师师长等职,在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攻坚能力与战略眼光。 **1. 晋冀鲁豫战场的征战**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陈子植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参加了陇海战役、定陶战役等初期作战。在定陶战役中,他率部担任主攻,面对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的精锐部队,采取“围点打援、分割歼灭”战术,激战3昼夜,歼灭敌主力团,为战役全胜奠定基础,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通令嘉奖。 1947年,他参与指挥巨野战役、鄄城战役,多次率部担任穿插任务,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乱敌军部署。在鄄城战斗中,他亲率一个团夜袭敌指挥部,俘虏国民党军中将旅长刘广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2. 挺进大别山与战略转折**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陈子植所在的第6纵队作为开路先锋,面临敌军围追堵截与恶劣自然环境的双重考验。在突破汝河防线时,他率部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击退国民党军多次反扑,为大军渡河开辟了通道。 进入大别山后,部队面临无后方作战的困境。陈子植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也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组织部队帮助群众插秧、收割,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为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3. 决战淮海与解放大西南** 1948年,陈子植调任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旅长,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率部强攻双堆集核心阵地,采用“近迫作业、坑道爆破”战术,突破敌军坚固防线,为歼灭国民党军精锐兵团立下战功。战役结束后,他被记大功一次。 1949年,陈子植随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参与解放重庆、成都等战役。在成都战役中,他率部迂回至敌军侧后,切断胡宗南集团退路,促成数万敌军起义,为西南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奉献(1949-1996)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植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投身于国防建设与军队现代化事业,历任西南军区某师师长、军事学院战术教授会副主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在新的岗位上续写着革命奉献精神。 **1. 剿匪与边疆稳定** 1950年,西南地区匪患猖獗,严重威胁社会秩序。陈子植奉命率部参与剿匪作战,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深入山区清剿残匪,同时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政权。经过两年奋战,基本肃清了西南地区的匪患,为当地经济恢复与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2.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1952年,陈子植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后留校担任战术教授会副主任。他结合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合成军队战术》《防御作战教程》等教材,将传统战术与现代军事理论相结合,为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作出贡献。在教学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常以亲身经历的战例讲解战术原则,深受学员好评。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陈子植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授衔后,他调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负责部队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他秉持“勤俭建军”理念,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提高物资使用效率,为军区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付出了大量心血。 **3. 晚年生活与精神传承** 1982年,陈子植离职休养,但他始终关心军队建设与家乡发展。他多次回到修武县,走访老区群众,为家乡的教育、水利建设建言献策,并将自己的积蓄捐赠给希望工程。他常对晚辈说:“我这一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 1996年,陈子植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临终前,他留下遗嘱:不举行追悼会,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区。这位从修武走出的革命军人,最终以这种方式回归了他深爱的土地。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遗产 陈子植的一生,是革命军人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一生。他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开国大校,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对党的绝对忠诚。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 作为开国大校,陈子植虽未获将衔,但其军事贡献与精神品格丝毫不逊于同级将领。他在游击战、攻坚战、后勤保障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为人民军队的战术发展与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他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 如今,在他的家乡修武县,陈子植的事迹被载入地方史志,其革命精神激励着家乡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他的生平告诉我们:平凡个体的奋斗,若与时代使命相结合,便能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而支撑这种力量的,正是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人民的热爱。 陈子植的戎马人生,是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的一抹亮色,他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其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人民军队的丰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