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栋[公元1917年-2012年] 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人物 刘家栋(1917.07~2012.11.02),男,曾用名刘甲三,河南修武人,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原主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家栋,曾用名刘甲三,1917年7月出生于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是一位值得尊敬和铭记的杰出人物。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投身革命与延安岁月 早期入党与进步历程:刘家栋青年时期便接受进步思想,积极追求革命真理。1936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 抗大学习与留校工作:1937年11月,刘家栋前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期间,他勤奋学习军事和政治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毕业后留校工作。 担任陈云秘书:1938年5月,刘家栋从抗大四期一大队调到四大队,原本被安排担任九队副指导员,但到校政治部干部科报到时,因工作需要,被推荐为陈云的秘书。他前往中央组织部报到后,开始在陈云身边工作,同时兼任中央青委干事。在中央组织部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刘家栋主要负责办理交办事宜、收发信件、接待来访等工作,还参与部分地方工作科的工作。他从陈云的批示和日常工作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自身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还被评为模范青年,接受了毛主席授予的模范青年奖章。 基层锻炼积累经验:1941年秋,中央决定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刘家栋被抽调到西北局所属的富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在富县的三年,他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期间,他曾就地方干部征粮任务繁重、干部生产与工作冲突、地方与驻军关系不融洽以及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等问题向陈云写信反映。陈云对此高度重视,将信送给毛主席阅览,并给刘家栋回了两封信,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对他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他还担任过延属地委政务秘书,继续在基层岗位上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刘家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解放战争相关工作中。他担任延安赴东北干部队党支部副书记,随干部队前往东北,为开辟东北根据地做准备。到达东北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调研组组长,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一区委书记,西满分局秘书室主任等职,还曾担任分局书记李富春的秘书以及东北局秘书。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地方政权建设、群众发动和对敌斗争等工作,为巩固东北根据地、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工作 地方建设显身手:1949年7月起,刘家栋先后在吉林、鞍山、重庆等地任职。他曾任吉林市委副书记、书记,鞍山市委第一副书记,为当地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付出了大量心血。调往重庆后,他担任重庆市委常委、建筑交通工作部部长,还先后担任重庆北碚钢铁厂厂长、水轮机厂厂长、重庆手工业管理局局长等职,积极推动重庆的工业建设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建设贡献了力量。 历经波折仍坚守:“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家栋受到迫害,但他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顽强地与错误思潮和行为作斗争。1972年9月后,他恢复工作,先后担任四川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省委委员等职,为推动重庆地区的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和宣传工作付出了努力。1978年,他当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主管文化工作,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 纪检战线展风采 1979年7月,刘家栋调任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他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全身心投入到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中,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深入研究纪检工作理论和实践问题,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推动纪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家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在纪检岗位上忠实履行职责,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懈努力。后来,他还担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继续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2012年11月2日,刘家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刘家栋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